孔德與他僵化的科學分類
自然科學的對象是運動著的物質或物體,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大體反映了物質運動形式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科學分類總是反映著一定的實踐和認識的水平,辯證法從不承認有一成不變的科學分類體系。
法國實證論的創始人孔德(1798—1857)卻對科學分類作了唯心主義的解釋。他認為,人在認識事物的時候,總是從抽象的東西到具體的東西,因此,他把科學依次排列為:數學、力學、天文學、物體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數學是最抽象、最簡單的科學,而社會學則是最復雜的。孔德的這個排列,雖然也表明了科學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但他不是從自然界的物質運動的角度出發,而是從人們的理性能力出發,作出了唯心主義的解釋。他認為,要學習力學必須先學完數學;要學習天文學就要先學完數學和力學,而不必去學什么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就如同學習數學必須要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等數學到高等數學一樣,對各門科學的學習也必須要有一個像數學那樣的嚴格的邏輯程序。顯然,孔德只承認較復雜的科學與較簡單的科學有聯系,而不承認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似乎在各門科學之間存在著彼此不能逾越的界限,彼此之間是風馬牛不相及,孔德不承認各門科學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把它們嚴格區分開來,并加以絕對化。因而,孔德的科學分類觀點既是唯心主義的又是形而上學的。
科學分類不是來自人們的主觀臆造,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運動形式的反映,科學分類的原則必須是客觀的、唯物的、各門科學之間,決不是孤立地任意排列的,而必須表示出物質運動形式發展的因有次序,科學分類的原則又必須是發展的、辯證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變的。
上一篇:夫差無顏見伍子胥
下一篇:定海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