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節日風情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節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歷史傳統和心理感情,是各民族在一個很長歷史時期中形成的文化積淀。
貴州各民族節日首先與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關。由于他們大多為農耕民族,水稻的種植與生活息息相關,節日就與生產季節和周期(主要是水稻生產周期)有關。
黔東南鎮遠地區的侗族將農歷三月三稱為播種節,屆時侗族姑娘用笆簍放入蔥蒜,送給心上人,提醒小伙子們,播種季節到了,碧綠的蔥蒜象征秧苗,在這之后,一應歌會等等都要停止,姑娘、小伙們要忙于農活了。在普定居住的仡佬族將三月三日定為祭神樹節,這里各村寨都有“神樹”,關系一寨的風水,保一寨平安,在播秧前祭神樹,有保佑五谷豐登之意。貴陽烏當地區的布依族則將三月三日稱為地蠶會節,地蠶是一種吞食莊稼的害蟲,屆時當地布依族民眾將炒好的包谷花帶到坡上祭地蠶,意即地蠶吃了包米花就不吞食莊稼了。
農在四月八日,貴州各民族都普遍有慶祝活動,黔西南布依族稱為開秧節或牛王節,因為此時水稻正發稞分蘗,又值插秧之前,犁田、耙田離不開水牛勞作,為使牛能精力充沛地在農忙時發揮作用,要給牛吃糯米飯,用楓葉泡水給牛洗澡。仡佬族也有牛王節,不過在農歷十月初一,屆時要給一年辛勤勞作的牛掛紅戴花。
六月六,貴州各地少數民族節日都與生產活動有關,布依族居住的各地都要大規模舉行祭祀社神、山神活動,稱“過小年”,有的地方還要祭田,都有祈求豐收之意。仡佬族居住區也有相同節日。
待到稻谷成熟,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都要過吃新節。意即經過一年勞作,新谷登場,理應慶祝。苗寨小伙子們將掛在墻上四個月的蘆笙重新吹起(據說在水稻生長期間吹了蘆笙,豐收年景就要吹掉)。各寨到處是歡歌笑語,斗牛、斗雀比賽也多在這時舉行。一般蘆笙大會也在這時開始。
另有一種節日,本身雖與生產有關,但又加進了對本民族首領的紀念內容。如貴陽附近苗族的四月八節,是為了紀念曾在這里開墾土地、繁衍后代的苗族老人格波綠的,他被另一部族頭人在四月初八打死。還有一種傳說,說的是一位叫亞努的苗族首領也在四月初八日英勇犧牲,他的墓地就在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所以每逢四月初八,貴陽附近的苗族都云集貴陽,圍繞噴水池唱歌跳舞,以表示對民族英雄的懷念。還有貴州的瑤族在農歷五月二十九日要過盤古王節(又稱達努節)或稱瑤年,是為了紀念盤古王(彌洛陀)的。
貴州境內少數民族還有一些婦女、兒童的特殊節日。以清水江地區苗族的姊妹飯節和水族的“蘇念喜”(兒童節)最有名。姊妹飯節來自苗族婦女婚姻自主的傳說,時間為春季,鳥語花香的農歷二月十五日。屆時苗族姑娘們要做五彩糯米飯給前來的小伙子們食用。水族的“蘇念喜”在水歷四月(農歷十二月)第一個丑日。屆時有兒童的水家都要給兒童穿上新衣、新帽,掛上銀鈴,孩子們要吃紅糯米飯、紅雞蛋,有祝福兒童健康成長的意念。
貴州境內各民族都過“年”,但具體而言哪一天為新年,不僅各民族不盡相同,即是同一民族因居住地方不同也大有區別。
苗族地區的新年,明代記載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郭子章:《黔記》)即指農歷十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臘月)。清江地區(劍河一帶)多在十月,松桃一帶多在十一月,八寨(今丹寨)多在十二月。布依族地區也有類似情形。從苗族、布依族的新年時間來看,這些民族與商、周時期,整個華夏民族的歲首是一致的,(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商代以十二月為歲首)。每逢各民族的新年,村村寨寨都沉浸在喜慶熱鬧氣氛中,家家打糯米粑、煮酒、殺豬宰羊,烹雞煎魚,祭祀祖先,走親訪友。苗族新年中,最吸引人的是蘆笙會,一般舉行三天,蘆笙會上,姑娘們都精心打扮,繡花的衣裙,亮閃閃的銀飾,隨著蘆笙節拍翩翩起舞,形成一片花的海洋。另外還有斗牛、賽馬等活動。布依族過年則盛行擊銅鼓,歡迎天上神仙下來吃年飯,共度佳節。
貴州境內各民族節日有相互影響、滲透的跡象,像過年,除少數地區布依族、苗族還過自己的年外,大多數地區已與漢族一樣,過漢族的春節了。但內容上還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此外漢族過的清明、端午、中元(七月十五)、中秋等節日,也為許多少數民族所接受,這也是在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地理環境中,民族習俗與文化相互滲透的象征。
上一篇:貴州文化·漢文化在貴州的發展·舍人、盛覽和尹珍—漢文化在貴州的開拓者
下一篇:草原文化·草原藝海拾貝·英雄史詩《江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