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守孤城致敗
上海小刀會由廣東、福建、浙江和上海等7幫聯合組成,會員以小刀為標志,首領有劉麗川、李咸池、陳阿林、林阿福、潘起亮等。1853年9月7日,上海小刀會乘上海城內舉行祭孔大典的機會,發動武裝起義。經過短時間戰斗,攻入縣衙,殺死知縣袁祖德。起義軍占領上海后,便以文廟為總指揮部,依據天地會“反清復明”的宗旨,建立了“大明國”。在起義后10多天時間內,起義軍便迅速攻占了上海周圍的6座縣城,起義軍隊伍發展到數萬人。9月下旬,在清軍和地方地主武裝的進攻下,起義軍被迫撤離上海周圍的幾座縣城,退守上海。從此,開始了上??h城的保衛戰。此時,起義軍已由萬余人減至幾千人,憑借上海的城高墻厚和有一定糧彈的儲備,固守孤城,以等待太平軍的支援。至10月中旬,圍城的的清軍增至8000余人,加上鄉勇,共約2萬人,外加水師戰船數千艘。起義軍以英勇的抵抗,多次擊退清軍的進攻。1854年6月以后,在上海的英、美、法侵略軍公開與清軍勾結起來,企圖以武力強迫起義軍退出上海城。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下,形勢日趨惡化,起義軍仍頑強不屈。幾次擊退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進攻。但由于起義軍長期固守孤城,兵員、彈藥的補充越來越困難,糧食問題更是難以解決。從1855年初起,城中糧食幾盡,軍民饑餓而死者與日俱增。在內無糧彈,外無援兵,繼續堅守已無可能的情況下,起義軍于2月17日夜分路突圍。出城后,許多起義軍戰士被清軍截殺,只有少數起義軍突出重圍。
起義軍占領上??h城后,堅守長達17個月,多次擊退中外反動派的進攻,雖然英勇頑強的精神可嘉,但長期困守孤城,在戰略上是失策的。當時,城外有數倍清軍的包圍,外國侵略軍也近在咫尺。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堅守上海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寄希望于太平軍的援助。但在待援無望的情況下,本應果斷棄城突圍,迅速轉移到圍城清軍的側后,逐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開辟一個新的根據地,或主動向南京靠攏,與太平軍密切配合作戰。起義的領導者沒有如此,因而由困守孤城而導致失敗。
上一篇:吝惜金錢喪失海戰主動權
下一篇:困窘中的“煤電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