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遺憾的湯沈之爭
湯顯祖(1550—1616)和沈璟(1533—1610)都是中國戲曲史上的著名作家。他們活動于同一時代,為中國明代戲曲繁榮各自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湯顯祖有《臨川四夢》,沈璟有《屬玉堂傳奇》。湯顯祖的《牡丹亭》幾令《西廂》減價,沈璟的《義俠記》亦一時盛傳。湯顯祖為臨川派的創始人,沈璟則為吳江派的創始人。如果當日湯顯祖和沈璟能夠互相取長補短,聯袂劇壇,一定能夠產生許多文壇佳話,也會更好地促進當日的劇壇繁榮。可惜的是他們卻各立門戶,各執己見,甚至互相攻訐。時人曾言“臨川之于吳江,故自冰炭”(王驥德《曲律·雜論》),“水火既分,相爭幾于怒詈”(《沈自友《鞠通生小傳》)。湯顯祖針對沈璟創作拘于格律而言:“彼惡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沈璟則針對湯顯祖不重音律,創作只以意趣神色為主,道:“寧使時人不鑒賞,無使人撓喉捩嗓。說不得才長,越有才越當著意斟量”(《詞隱先生論曲》)。當時一些有見地的戲曲家皆為湯沈之爭感到遺憾。其中呂天成在《曲品》中說得很明白:“予謂;二公譬如狂、狷、天壤間應有此兩項人物。不有光祿(沈),詞硎不新;不有奉常(湯),詞髓孰抉?倘能守詞隱(沈)先生之矩矱,而運以清遠道人(湯)之才情,豈非合之雙美者乎?”孟稱舜也說:“沈寧庵崇尚諧律,而湯義仍專尚工辭,二者俱為偏見”(《古今名劇合選序》)。盡管人們希望兩美相合,但是事實卻是兩家我行我素。當時未能“合則雙美”,卻實際出現了“離則兩傷”(沈永隆《南詞新譜·后敘》)的情況。
盡管有人說湯沈之爭表現了明代曲壇的繁榮,但是給人留下的卻是湯沈兩家各有缺憾的藝術。文藝和學術是需要百家爭鳴,各抒己見,各有自己的特色,各創家門流派。但是爭鳴是手段卻不是目的。各抒己見卻不等于固執己見。各有特色并不等于不吸收別家之長。各創家門流派卻并不是固守門戶,故步自封。文藝和學術要在爭鳴中互取所長,向真善美,向真理一步步靠攏。令人遺憾的湯沈之爭給人留下的教訓是值得深思的。
上一篇:令人繾綣的雷峰古塔
下一篇:六神丸不可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