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與冼星海壯志未酬英年早逝
聶耳、冼星海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先驅。雖然他們走過的人生道路不盡相同,在創作風格、個性等方面也有明顯的差異,但他們更有很多相同或近似的方面,其中有一點尤其令人心酸:他們都在自己年富力強之年過早地離開了人世,而且他們人生的最后時刻都未能在自己深深愛戀并為之奮斗終生的祖國渡過。
聶耳的一生上過學、當過兵、作過店員也在“明月歌劇社”任過小提琴手,雖然他的小提琴演奏和作曲得到過外籍名家的指點,但他卻始終沒能在專業音樂院校深造過。他的與音樂有關的基本技藝如鋼琴、和聲學等,都是他自學完成的。但就是這位自學成才的青年,在民族危機嚴重的年代,投身人民革命斗爭的洪流,以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創作出不少優秀的歌曲,開一代樂風,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自1933年8月發表第一首作品《開礦歌》起,到他1935年7月去世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聶耳共創作了37首歌曲,其中為數較多的優秀之作,是具有歷史價值的不朽珍品。這期間,他還選編并領導百代國樂隊演奏錄制了《金蛇狂舞》等七首民族樂曲。他的歌曲中既有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也有后來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既有《塞外村女》、《梅娘曲》和《鐵蹄下的歌女》等抒情歌曲,也有《賣報歌》那樣的兒童歌曲。他的創作既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既有鮮明形象特征,又有嚴密的組織結構,近來有專家在對他的作品進行研究時驚奇地發現,它們完全符合數列結構原則,從而由衷地贊嘆聶耳無與倫比的音樂才華。但是,這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當他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溺水去世時,年僅23歲!
另一位革命音樂家冼星海卻完全是一名科班出身的作曲家,他不僅曾就讀于上海國立音樂院,而且還是第一位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的中國學生。可是當他于1935年作為著名印象派作曲家杜卡的得意門生從音樂院畢業的時候,卻拋棄了尋求個人藝術發展前途的幻想,返回祖國,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運動中去。接過了聶耳開創的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大旗。在短促的一生中,他共創作了數百首歌曲(現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曲、重奏曲多首。其中《黃河大合唱》、《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二月里來》等早已成為名傳遐邇的音樂名作了。而他創作的那些在他生前多未能付諸演奏從而加以改定的大型器樂作品,同樣能讓人感受到他在運用交響樂形式表現人民及交響樂的民族化、群眾化等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和大膽嘗試。1940年5月,冼星海為一部電影的后期制作和配樂工作前去蘇聯,因蘇德戰爭爆發而回國受阻,在蒙古和蘇聯渡過了他人生的最后時光。1945年10月30日,40歲的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
聶耳和冼星海的英年早逝,是中國現代音樂特別是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巨大損失。
上一篇:聶棋圣發“昏著”致負
下一篇:能源工業中的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