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集團”首領的不幸晚年
巴拉基列夫·米里·阿列克謝耶維奇(1837—1910)是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強力集團”的首領。自幼隨母親和鋼琴家久彪克學習鋼琴。后在音樂批評家、劇作家烏雷貝舍夫的幫助下學習音樂理論,并學習指揮,積累了豐富的音樂知識,并開始作曲。同時在喀山大學數學系讀書。1855年遷居彼得堡,結識了格林卡,后者對他的音樂才能給予高度評價。1856年首次以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在彼得堡舉行音樂會。與斯塔索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對他以后的發展起了很大影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稟賦優異的青年作曲家居伊、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鮑羅丁聚集在巴拉基列夫周圍,自然形成了(被斯塔索夫稱之為)“巴拉基列夫小組”,即“強力集團”。巴拉基列夫具有淵博的音樂知識、天生的音樂感和即興寫作才能,加之善于鼓動、待人誠懇熱情,而成為小組的當然領導者。1862年巴拉基列夫在彼得堡發起成立免費音樂學校并任校長,這所學校不僅教學,還宣傳進步音樂,“強力集團”作曲家的許多作品都由他指揮在這里首演。1867年起他還主持和指揮俄羅斯音樂協會的音樂季的演出,因堅持民主現實主義觀點,引起貴族集團的敵視和不滿,1869年被迫辭去這個職務。六十年代他還搜集和編輯了兩本民歌集。七十年代初由于免費音樂學校經濟破產,他不得不到鐵路上工作,一度中斷了音樂活動,這時候他的“小組”基本上不復存在。后來再度出任免費音樂學校校長,并任宮廷唱詩班主管,對唱詩班進行了改組,從而提高了合唱隊和樂隊的水平,是這個俄國最老的音樂團體的極盛時期。
巴拉基列夫是第一個表現出“新俄羅斯樂派”的創作傾向和風格的作曲家。他的美學觀是在五十—六十年代俄國先進的民主主義思想影響下形成的。以深刻的思想性、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為基礎,創造出繼承和發揚格林卡傳統的俄羅斯新音樂,是“強力集團”也是他創作總的方向。他視民間音樂為源泉,對東方和斯拉夫音樂極感興趣。他所搜集的俄羅斯民歌的調式、和聲、音調、節奏、結構等,成為他后來創作的基礎。著名作品有《三首俄羅斯民主歌主題序曲》、序曲《一千年》、交響詩《在捷克》、《西班牙進行曲主題序曲》、交響詩《塔瑪拉》,這些管弦樂作品以樂隊音色豐富華麗著稱。鋼琴作品《伊斯拉美》技巧輝煌,具有東方色彩,是俄國鋼琴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他的歌曲和浪漫曲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具有旋律優美、抒情、朗誦性的特點,有的帶有東方色彩。如:《格魯吉亞之歌》、《強盜之歌》、《到我這兒來》、《夢》等。他還創作了兩部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大合唱等。
巴拉基列夫領導的“強力集團”在俄羅斯音樂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本人在同貴族集團的反動保守思想斗爭中,精神極度緊張,以及隨后的失敗,經濟破產,使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有害的變化,由無神論一變而為虔誠的宗教信徒。晚年靠養老金過活,與友人關系日益疏遠。雖然專心作曲,卻很少流行。后來身體日漸衰弱,像耗盡了油的蠟燭一樣熄滅了。
上一篇:“年功序列”制的解體
下一篇:“強聚學糧”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