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之爭
唐代統治者之間的內部矛盾,自建國之初即有,歷朝不斷。如玄宗時的張說、張九齡與宇文融之間,德宗時元載、楊炎與劉晏、盧杞之間,但都沒有從穆宗以來的牛僧孺、李德裕兩派之間的黨爭這樣激烈。
牛僧孺一派比較重視科舉取士。他這一派之中的李宗閔、楊嗣復及李玨等都是進士出身。永貞元年(805)牛僧孺與李宗閔同登進士第,元和四年(809)又一起登制科。當時的宰相李吉甫是李德裕的父親。元和三年(808),牛僧孺、李宗閔以賢良方正對策,“痛詆當路”,“指切失政之失,無所回避。”猛烈抨擊李吉甫,由此獲罪,久久不能得到重用。主考官楊于陵(楊嗣復之父)、韋貫之也因此受到牽連。牛、李雙方從此開始結怨。穆宗時,李逢吉為宰相,他因用兵征藩之事與李吉甫有宿怨,于是把李德裕排斥出朝,引薦牛僧孺入朝為相。牛、李兩派的矛盾發展起來。
文宗時,牛、李兩派在朝中的勢力參差消長,劇烈竟逐。每議朝政,兩派總是各持異議。這時牛僧孺在朝為相,他把李德裕排擠到四川當西川節度使。當時吐蕃經常侵擾邊境,李德裕入川后,訓練士卒,修繕堡障,積備糧餉,安定人心。在這一情勢下,吐蕃的維州守將悉怛謀率眾來降,李德裕收復了維州。而朝中的牛僧孺卻說要遵守誠信,既和吐蕃已“修好罷兵”,就不應失信。于是他讓文宗下詔給李德裕,把悉怛謀和同來的三百余人送還吐蕃。這些人被吐蕃殘酷地殺害了。后來文宗對此事也有些后悔,但他對朝中兩派相爭束手無策,不由發出了“去河北賊非難,去此朋黨實難”的感慨。
文宗死后,武宗繼位。牛、李兩派的爭斗仍在繼續,由于宮廷斗爭的牽連,牛僧孺一派失勢遭貶,李德裕入朝為相,主持朝政六年,是這一派的全盛時期。他整頓吏治,減裁州縣冗官一千二百多人,為國家節省財政開支。他還幫助武宗大舉滅佛,拆除寺院,讓僧尼還俗,把銅佛像、鐘磬等毀掉鑄錢,把鐵像鑄農具,并收回良田數十萬頃。
武宗死后,宣宗當了皇帝,他一反武宗朝的措施,任用牛僧孺一派的白敏中、令狐絢等為宰相。他們完全改變李德裕的政策,重用被李德裕貶斥的人,恢復了佛寺,甚至把過去減免的州縣官又增加了三百余人。李德裕被貶不久死于崖州,從此結束了兩派數十年的爭斗。
從穆宗到宣宗,牛李兩派互相爭斗了近四十年,由于兩派的矛盾,純屬個人恩怨,因此他們之間的爭斗并無原則性可言,由于他們的義氣用事,導致兩派在政治主張上采取完全對立的態度。一派所用之人不管有多大政績,另一派當政后必定貶斥。所施行的政策也不管是否對國家有利,另一派也一定全力否定。因此在這數十年中,并無一有利有效之政策可持續實施。這樣,使唐政府內政受到極大破壞。兩派的爭斗使皇帝不得不倚重宦官,使朝政更加腐敗。牛、李之爭是唐朝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宗派主義的這種爭權奪勢危害之大。
上一篇:片面追求升學率
下一篇:牛頓在色差消除上犯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