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愛的悲哀
一代文豪魯迅,用自己的筆控訴著封建禮教的罪惡,揭露封建婚姻制度、宗法制度給無數靈魂帶來的精神的痛苦和壓抑。而魯迅自己恰恰就是這無數個痛苦靈魂中的一個。和朱安女士的婚姻,使魯迅經歷了近二十年沒有愛的悲哀和痛苦。這種悲哀和痛苦,固然推動了他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但這種切膚之痛,又使魯迅飽嘗了人生的孤獨和艱辛。
魯迅是在1906年7月被母親用一封一封的信從日本催逼回國的,等待著他的就是母親為他選好的小腳的朱安女士,沒有文化,但是待人有禮貌,既懂規矩性情又很好。魯迅出于對母親的愛和同情,默默而痛苦地順從了命運的安排。7月26日,他懷著“母親愿意有個人陪伴,也就隨她去了”的心情,和朱安女士按舊式婚姻儀式結了婚。魯迅說:“那時,家里的人因為聽說我是新派人物,曾擔心我可能不拜祖先,反對舊式的婚禮,可我還是默默地按他們說的辦了?!苯Y婚的當晚。魯迅“一句話也沒有講,扶他也不推辭,見了新媳婦照樣一聲不響,臉上有些陰郁。很沉悶。”第二天,魯迅也沒有按族中的老例到老臺門去拜祠堂,而是獨自搬到書房去住了。兩三天后,魯迅回答朋友們的詢問,說這是“母親娶媳婦”,足見他的心情很抑郁。沒有幾天,魯迅就拋下了這件“母親送給他的禮物”,重新回日本去了。
以魯迅對他的好友們的吐露的沉痛的肺腑之言中,清楚地表現了魯迅悲哀而無奈的心情。他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又說:“這是一件母親送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909年夏天魯迅結束留學生活回國,在杭州、紹興、南京、北京等地度過了十年寂寞的生活,他很少回紹興的家、與朱安見面的機會也很少,就是偶爾相見也往往不和她說話。他和朱安僅僅維持著一種形式上的夫妻關系,過著一種實際上的獨身生活。在這段漫長的“古寺僧人般”的獨身生活中,魯迅默默地忍受著沒有愛的悲哀。
同時,朱安也成了這場婚姻的犧牲品,她清楚魯迅對她的冷淡,但只能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給予的這種安排,真誠地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將來,她說:“我好比是一只蝸牛,從墻底一點一點向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墻頂的?!?/p>
魯迅知道,朱安和自己一樣,都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他說:“……也只好陪做一世犧牲,完結了四千年的舊帳?!边@是多么悲哀而無奈的聲音啊。魯迅就這樣度過了整整二十年寂寞的光陰。當他終于明白“我可以愛”的時候,已經是四十五、六歲的年齡了。
上一篇:沒有文學的“文學史”模式
下一篇:沒有群眾基礎的阿蒙霍特普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