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輝煌燦爛的科學技術成就·名家輩出的醫學
安徽對中國醫學的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據有關志書記載,自東漢至清末,著名醫家達到兩千余人,著述九百余種,現存尚有三百部左右。這些醫學家有的發明了新的技術,有的創立了新的宗派,有的在典籍整理方面成績斐然,有的在知識普及方面貢獻良多?;罩莸貐^醫學尤為發達,據初步統計,從宋到清末,有名醫五百三十一人,有二百一十四人撰著、翻刻醫學著作四百二十五部,形成著名的“新安醫學”。
東漢末年沛國譙(今亳縣)人華佗是中國古代杰出的醫學家,也是安徽歷史上的第一位醫學大家。他的醫學知識全面,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均通。據《后漢書·華佗傳》記載,華佗處方用藥不過數種,針刺取穴不過數處,卻能取得良好的療效。華佗對疾病的診斷很精確,廣陵(今江蘇揚州)太守有病,胸悶面赤,食欲不振,華佗斷定是因食生魚過多,胃里生了許多紅頭小蟲,服藥兩劑就痊愈。有一婦人生病,華佗診斷是懷孕受傷,胎兒未出,因該婦受傷時曾流產一嬰,對華佗的話不相信,后病情加重,只得再請華佗,華佗給她扎針服藥,果又產出一死嬰,原來該婦先前所懷為雙胞胎。華佗的針灸術也十分精到,曹操患有“頭風?!辈?,屢治無效,華佗一下針卻能迅速見效。華佗最大的貢獻,還是在醫療技術方面,尤以麻醉術和剖腹手術為著。華佗發明了一種名為“麻沸散”的麻醉劑,當病人疾病發結于內,用藥物、針灸無法治療時,他就讓病人服下麻藥,使病人失去知覺,然后刳腹剖背,割除“積聚”,如病在腸胃則切斷腸胃,洗去積穢,然后予以縫合,敷上“神膏”,創口四五天即可愈合,一月之間便能完全平復。在世界醫學史上,華佗是第一個發明麻醉劑和使用全身麻醉的醫學家,被后世尊為“外科鼻祖”。華佗也喜愛長生術,摹似虎、鹿、熊、猿、鳥的某些動作,創造出一種名為“五禽戲”的健身操,為運動養生學做出貢獻。華佗的醫學成果未能保存下來,現存《華氏中藏經》乃系偽托之作,分論陰陽、寒熱、虛實、脈法、臟腑病癥等,從中亦可看出華氏論證、施治之鱗爪。
南宋時期,歙縣人張杲以醫學知名。其家三代皆為名醫,張杲在家學淵源的基礎上,又博采古代醫學著作,積五十年之力,撰成《醫說》一書,匯集了自傳說中的三皇時代至唐朝的一百多位名醫的臨床經驗,對疑難險癥的診治做出很大貢獻。全書分四十七門:總敘古來名醫醫書及針灸、診視之類七門;雜癥二十八門;雜論六門;婦女、小兒二門;瘡及五絕、痹、疝三門等。這是徽州的第一部醫學專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史傳記。宿州符離(今宿縣)人陳文中通醫學,尤精兒科,對痘疹有較深研究,撰寫了《小兒痘疹方論》和《小兒病源方論》等書。泗州(今江蘇盱眙,此地宋時屬淮南東路,清建安徽省時亦屬安徽,后劃歸江蘇)人楊介也是知名醫學家,對解剖學有研究,撰有《存真環中圖》,“存真”指五臟六腑圖,“環中”指十二經脈圖。該書是中國著名的解剖學專著,可惜至清代失傳,但主要內容通過元代以后的一些醫書保存下來。
明代,安徽醫學在前人積累的基礎上,獲得空前發展,名家輩出,新安醫學逐步形成。歙縣人吳昆自少年開始學醫,四處游歷,一方面為人治病,一方面拜訪名醫,他反對機械套用古人成書,搜集古方七百多個,編成《醫方考》詳加考釋,論述精要,條理清楚,因證致用,有較高學術價值。他對《黃帝內經素問》潛心加以研究,著成《黃帝內經素問吳注》(一名《吳注內經》)一書,在前人注疏基礎上,進行深入考訂和詳論,正前人之訛,補前人之疏,并將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融入其中,受到醫家稱贊,直到今天,仍是學習《素問》的重要參考書籍。吳昆撰寫的《脈語》是明代最重要的脈學著作之一,他對當時盛行的“以診脈辨人貴賤吉兇”的所謂“太素脈”,予以嚴厲斥責,認為這是“風鑒巫家之教”,而不是醫學正道,有力駁斥了脈學研究中的唯心、迷信的謬誤。該書確立了病案格式,分為七大部分:一為書寫某年、某月、某地、某人;二為書寫其人年齡、體型、色澤、聲音;三為書寫其人起病原因、發病時間;四為書寫患病初期服某藥、次服某藥、再服某藥、某藥少效、某藥無效等診治過程;五為書寫日前晝夜孰甚,寒熱孰多,喜惡何物、脈象等情況;六為引醫學經典理論確定病名,辯證之標本緩急,先治后治,當補當瀉等;七為書寫當用某方、加減某藥,組方之理。最后,還要書寫某郡醫生某某撰。這些規定與現在的中醫門診病歷書寫要求基本相同。此外,吳昆還著有《十三種證治》《參黃論》《砭焫考》《針方六集》《藥纂》等書。江瓖也工醫學,他上自先秦,下迄元明,廣泛搜集名醫醫案一百多種,并把家藏秘方列入其中,積二十年之功著成《名醫類案》,其子江應宿又有所增補。全書按病癥分類,列成二百零五門,包括急、慢性傳染病,其他內科雜病,外、婦、兒科等各種病癥,病案記錄詳明,辯證,方藥亦較妥當。方有執精研醫學,對《傷寒論》用力尤深。東漢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后散佚,晉王叔和予以整理,編次成《傷寒論》傳世。方有執經過悉心研究,認為王叔和所編與原書相去甚遠,遂著成《傷寒論條辨》,重新加以編次。此書問世后,和聲四起,逐漸形成一個新的醫學流派“錯簡派”,有力地推動了中醫學的發展。
醫學在金元時代分為劉河間寒涼派、張從正攻邪派、李東垣補土派、朱丹溪滋陰派四派,號稱“金元四大家”。明代祁門著名醫學家汪機的學說就多宗丹溪派,沿襲“陽有余陰不足”論并重視氣血研究,也參用東垣派而有所發揮?!睹魇贰し郊紓鳌穼⑺c吳縣張頤、杞縣陳可大、常熟繆希雍,并列為明代四大醫學家,稱贊他們“精通醫術,治病多奇”。他醫術全面,不但擅長內外科,對針灸、痘治等亦有研究。他著有《石山醫案》(又稱《汪石山醫書八種》、《汪氏醫學叢書》),內包括《脈訣刊誤集解》《石山醫案》《讀素問鈔》《運氣易覽》《外科理則》《痘治理辯》《針灸問對》《推求師意》八種著作,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尤以《石山醫案》和《外科理則》為后世所推崇。此外,汪機還有《醫學原理》《痘方》《本草匯編》等多種著作行世。同邑徐春甫精通內、婦、兒諸科,醫德尤為高尚,曾與寄居北京的四十六位醫家組織成立“一體堂宅仁醫會”,宗旨是探討鉆研醫學知識,切磋提高醫療技術,并以誠意、明理、格致、審證、規鑒、恒德、力學、講學、辨脈、處方、存心、體仁、忘利、自重、法天、醫學之大、戒貪鄙、恤貧、自得、知人、醫箴、避晦疾等二十二個方面要求每位會員。這是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民間醫學學術團體,對于促進學術交流、提高醫德和醫術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徐春甫還從《內經》入手,對秦、漢、唐、宋以至當時的二百三十多種醫學著作進行校勘,去粗取精,分門別類地加以歸納整理,編成《古今醫統》一書,系統論述了歷代醫家傳略、《內經》要旨、名家醫論、脈候、運氣、經絡、針灸、臨床各科證治、醫案、驗方、本草、制藥、通用諸方及養生等。篇幅如此浩大、內容如此豐富的醫學全書由個人編成,實屬難得。
休寧孫一奎精通醫理,對命門、三焦、火等尤有獨特的學術見解,著有《赤水玄珠》《孫氏醫案》《醫旨緒余》,合刊成《孫氏醫書三種》。孫一奎根據《內經》等理論,并結合個人經驗,對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的診治予以論述,理論簡要,內容充實,很受后世醫家重視。同邑汪昂也是一位潛心研究、著述的醫家,尤醉心于醫藥學的普及。他撰寫的《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把卷帙浩繁的《黃帝內經》的《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合纂為一編,并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注釋,給學習這部醫典的人以很大便利。他有感于李時珍《本草綱目》備而不要,將其刪繁就簡,并結合其他本草書,著成《本草備要》,論藥之時必與中醫生理、病理、診斷、治法等交互融匯,問世后極受歡迎,首刊后,二百年間共刊刻六十四次之多,實屬罕見。汪昂還搜集了很多有名的醫方,匯為《醫方集解》一書,并加以詳細注解,流傳廣泛。后來,他又把《醫方集解》中特別重要的部分抽出編成《湯頭歌訣》,成為至今流行的很重要的醫學入門書。
徽州之外,安徽其他地區在明代也出了一些醫家,最著名的是太平人周子干?,F在傳世的《慎齋遺書》,是他晚年口授,由弟子記錄、整理,后又經吳球、張東扶、王琦等人相繼刪釋校訂而成。全書分醫理、辨脈、醫方、治療四部分,繼承并融匯了“金元四大家”之長處,并總結了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是一部具有一定理論和臨床指導意義的內科醫書。周子干影響很大,江南醫家多有宗之者。涇縣查萬臺是周子干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善于辨證施治,針術尤為高妙,有“半仙”之稱。
清代,新安醫學繼續發展,歙縣出了不少名家。程國彭根據幾十年的學醫心得和治療經驗,寫成《醫學心語》一書,闡述疾病的寒、熱、虛、實、表、里、陰、陽的辨證,以及汗、吐、下、溫、清、和、補、消等八法施治,分論傷寒、雜病和外、婦、五官等科的病癥及施治方法,內容豐富,論證簡要,選方切于實際,在醫林頗負盛名。吳謙曾任太醫院判,與劉裕鐸主編了《醫宗金鑒》,包括《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方論》等十五種,均系采錄歷代名家學說,加以刪定、整理而成,吳謙則根據二十余家有關著述,親自編寫了其中的傷寒、金匱等部分。鄭宏綱是喉科名醫,著有《重樓玉鑰》,上卷論述了咽喉的解剖部位、生理特點和病理表現,以及三十六種證侯的名稱、癥狀、治法和方藥,下卷則列針訣,包括手法、禁忌及常用經穴。程文宥博覽群書,醫術高明,將一生摘錄的醫學札記分類匯編成《醫述》,包括《醫學溯源》《傷寒提鉤》《傷寒析疑》《雜證匯參》《女科原旨》《幼科集要》《痘疹精華》《方藥備考》等部分,資料豐富,條理清晰,被譽為“醫林之寶筏”。鄭若溪精醫術,對白喉有較深研究,著有《喉白闡微》一書,很有實用價值。
清代徽州之外的安徽醫家有貴池夏鼎,他家世代為醫,精于兒科。夏鼎著有一部《幼科鐵鏡》,闡述多種兒科病證診治,理、法、方、藥緊密結合,被推拿療法在兒種雜病的應用尤為重視,為后世醫家所崇。桐城顧錫擅長眼科,在《內經》基礎上,取《銀海精微》、《原機后微》等書精華,并廣泛參考歷代各家有關論述,著成《銀海指南》,論述了五輪八廓、五運六氣、六淫七情與眼疾之關系,臟腑主病及傷寒、中風等對眼睛的影響和眼病癥狀、舌脈辨析與治療原則,以及眼科常用方藥與醫案。同邑余霖善治疫疹,著有《疫疹一得》,上卷論述疫疹的病因、癥狀及其鑒別方法,下卷為疫疹諸癥的治療及疫疹與傷寒諸方析義,后附余氏十一例疫疹重癥驗案。他配制了一種“清瘟敗毒飲”,二百多年來一直廣泛應用于臨床。蕪湖顧世澄擅長外科,對服毒或縊死、壓死、溺死、魘死、臨產暈絕這所謂“五絕”病人善于治療,對瘍科疾病尤有研究,著有《瘍科大全》一書,搜集了許多古代和當代成方,并總結了自家三代醫療經驗,是一種很重要的醫學著作。葉孔達祖籍桐城,隨父遷居滁州(今滁縣),行醫之余,博覽醫書,多有獨到見解,其子葉宜甫編成《醫律寶筏》一書。建德(今東至)周學海出身進士,潛心醫學,編著有《周氏醫學叢書》,收書三十三種,初集為周氏校刊之明以前歷代醫學名著,世稱善本,二、三集則為周氏評論和撰著。該書包括醫經、傷寒、溫病、本草、診斷、內科、兒科、醫案、醫話等諸多方面,切合臨床實際,流傳頗廣。
安徽人在獸醫方面也有很大貢獻。明代喻仁、喻杰兄弟精于療馬,又善治牛、駝,并編寫了《元亨療集》一書。這是中國獸醫學史上的一部杰作,它引用、保存了許多散佚的古代獸醫書籍,概括,總結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各種馬疾的發病原因、病癥演變、治療方法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三百多年來,它一直深受歷代獸醫重視,民間流行版本達十七種之多,并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成為獸醫方面一部不朽的經典文獻。
上一篇:三秦文化·哲學史學文學·史學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名勝古跡·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