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不白之冤
歐陽修(1007—1072),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文學家。他領導了反對浮靡文風的詩文革新運動,被公認為文壇領袖。在政治上,他關心人民疾苦,主張改革弊政,忠直敢言,受人敬重。但是,這樣一位無論文學成就還是政績人品都堪為世人楷模的人物,卻多次受到誣陷和打擊,蒙受過不白之冤。
歐陽修第一次受到誹謗,是他三十歲在汴京任館職時,為抗議保守勢力對革新派范仲淹等人的壓制,他寫下著名的《與高司諫書》,揭露諫官高若訥趨炎附勢,顛倒是非的罪狀。結果,由于高若訥的報復,歐陽修反而被指斥為包藏私心,欺詐放肆,貶到偏遠的夷陵(今湖北宜昌)做縣令。
貶謫并未使歐陽修退縮,反而為他提供了深入了解社會狀況的機會,也為他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數年后,他回到京師擔任諫官,以極大的熱情支持當時的“慶歷新政”。但是,反改革勢力對革新派進行了猛烈反撲。隨著新政的失敗,歐陽修再次受到陷害。有人造謠說他與外甥女張氏關系曖昧,并企圖侵奪張家的財產。歐陽修因此被下獄審訊。調查結果是“券既弗明,辯無所驗”,也就是說查無實據。但歐陽修的冤屈并未被洗清,他仍然被革職外放,擔任滁州(今安徽滁縣)知州。在滁州,他施政寬簡,不求聲譽,并縱情詩酒山水之中,寫下了大量寫自然風景和游樂的詩文,形成一個創作豐收期。著名的《醉翁亭記》表現了他與民同樂、醉而忘返的情趣。但歐陽修并未忘懷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剛剛四十歲便自稱“醉翁”,借以發泄郁憤,以錚錚骨氣自勉。
九年過去了,歐陽修再次返回朝廷。此后,他的生活似乎較為順利,官職一直做到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但是,政治環境的險惡和他內心的憂慮并未減退。果然,又有人在歐陽修的家庭關系上大作文章,指責他與大兒媳吳氏有曖昧關系,一時間弄得滿城風雨。對年已六旬的歐陽修來說,這種中傷無疑是奇恥大辱,他堅決要求澄清事實。最后真相大白,誣陷者受到處分。但歐陽修的名譽和心理都受到損害。從此,他曾居住過的穎州(今安徽阜陽)寧靜美麗的環境成為他夢魂縈繞之處。他將懷念穎州的詩編為“思穎詩”、“續思穎詩”,以見歸隱之心的堅定。但直到六十五歲時他才獲準退休,次年即在穎州去世。
歐陽修雖歷經坎坷,卻始終沒有被壓垮。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正直堅定的信念,是支持他戰勝逆境的精神力量。去世后,他的門生之一蘇軾在《祭歐陽文忠公文》中總結他的一生說:“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國有耆龜(指能決斷大事的人),斯文有傳,學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這是對歐陽修的風節與成就的公允評價。
上一篇:歐美日的《孫子兵法》熱
下一篇:歐陽冕將牛皮吹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