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教育領域的“左”傾教條主義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蘇區的教育是中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教育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期間,制定出了蘇區教育的總方針、總任務,從實際出發建立了為革命戰爭和階級斗爭服務的教育體制,也積累了一定新教育的經驗。總的說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這時期蘇區教育也受到了“左”傾路線的干擾,主要表現為教條主義地照搬蘇聯教育模式。
三十年代蘇區教育領域的左傾教條主義,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在文化性質和教育方針上,“左”傾路線認為“蘇維埃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則,應當是共產主義教育”,“過去在我們教育部工作中,存在著一個極端有害的觀點,就是資產階級思想的傾向,把教育工作限制在反封建迷信的范圍,沒有提出共產主義的教育。”
第二,在教育制度和學校制度上,“左”傾路線認為學校制度應是統一的勞動學校,應對17歲以前的全體兒童實施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也就是說,學校系統應是蘇聯式的十年一貫制。在社會教育方面,他們認為當時搞的識字運動“程度低落”,而應以掃盲運動取而代之,使之成為蘇維埃社會教育的中心目標。
第三,在辦學路線上,他們否定群眾辦各種學校的好經驗和群眾性的互教互學的識字運動,而盲目地強調統一,他們要求統一學制、統一課程、統一經費,甚至要求設備齊全,建筑合乎標準。這在蘇區當時的條件下,無疑是空想。
第四,在知識分子政策上,他們講求“唯成份論”,對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進行過左的打擊。他們不管知識分子本人的思想立場如何,而僅僅從出身成份加以歧視。他們搬用蘇聯十月革命后對待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辦法,認為可以吸收舊知識分子專家參加到教育工作中來,但要“監督”他們為蘇維埃工作。
這些“左”傾教條主義者不顧當時蘇區的具體情況,對蘇聯的東西照搬照抄,盲目冒進,對那時的蘇區教育造成了一定的損害,阻礙了教育的發展。小平同志最近指出,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要防止“右”,但主要是要防止“左”。在教育領域中也是如此。解放后的幾十年中,教育事業長期受到左的干擾。尤其是十年動亂,極左的東西幾乎摧垮了我國整個教育體系,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嚴重后果。“左”的東西在我國根深蒂固,在教育領域中也是由來已久。而且“左”的東西往往以革命的、權威的姿態出現,容易麻痹人。這就需要我們好好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們借鑒別人的東西,也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取舍,靈活運用,力戒教條主義的簡單搬用。這種虧,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當然也包括教育領域中)已是吃得太多了。
上一篇:蘇丹文學艱難的歷程
下一篇:蘇格拉底被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