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對匈奴的戰爭(公元~158年)
公元33年至158年,東漢王朝為保衛北部邊疆的安全,與匈奴所進行的長期大規模的戰略防御作戰。
東漢初期,百廢待興,首重安內,對匈奴則采用單純防御戰略。大力修繕障塞,并在沿邊要地駐屯軍隊。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因天災、人禍,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于漢,并助漢防邊;北匈奴遠徙漠北,邊防形勢有所好轉。但并未根絕邊患,北匈奴仍不時攻掠漢邊。至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東漢國力已強,漢王朝遂效法西漢武帝,轉變為攻勢防御戰略,實施反擊。大規模的出擊作戰,共有2次。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軍分4路,各萬余騎出擊北匈奴:其來苗、祭彤、耿秉等3路出發后,未遇北匈奴軍,無功而返。竇固軍進至天山與北匈奴軍相遇,將其擊敗后,追擊至蒲類海(今巴里坤湖),攻占伊吾盧(今新疆哈密西北),置宜禾都尉,切斷北匈奴與西域的聯系。
永元元年(公元89年),漢軍與南匈奴軍聯合,集中4萬騎,分3路擊北匈奴:鄧鴻出稒陽塞(今內蒙古包頭東),南單于出滿夷谷(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帶),竇憲出雞鹿塞(今內蒙古杭錦后旗西),約期會師涿邪山。到達目的地后,未遇北匈奴軍。竇憲遂派出精騎萬余繼續北進。至稽落山遭遇北匈奴軍與之激戰,將其擊潰,追擊至北海地區。斬首萬余,先后降20余萬人。竇憲在燕然山(今杭愛山)勒石紀功。為徹底消滅北匈奴軍殘部,永元二年、三年,竇憲又兩次派精騎突襲北匈奴。最后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全殲北匈奴軍殘部,北單于僅率數騎逃走。
北匈奴被擊敗后,南匈奴又多次發生叛亂均被迅速平定。其中規模較大的作戰為永初三年(109年)的一次。南匈奴聯合烏桓、鮮卑,由雁門(今山西朔州東南)攻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擊敗漢兵后圍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漢軍2萬來援,南匈奴軍退至虎澤(今美稷附近),于次年降。南匈奴最后一次叛亂,在延熹元年(158年),被張奐擊降。
上一篇:《東漢與西羌的戰爭(公元4~16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東漢形勢(14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