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花落去——早慧詩人未能大成
翻開唐代文學的史冊,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早慧的小詩人。但可惜的是他們大都如曇花一現,真正取得成就的寥寥無幾。
盛唐時的繆氏子,七歲能文,以神童應試,賦《新月詩》:“新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由新月想到滿月;由新月的淺淺彎彎想到美人的蛾眉;由滿月的豐盈明亮想到三五的團圓。小小孩童,也真虧他想得出來!
中唐的崔鉉幼時曾隨父拜訪晉國公韓滉。韓滉想考考他,一指架上蒼鷹,命他作詩。小崔鉉稍加考慮,便吟成《架上鷹》:“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條人。”為蒼鷹呼喚自由,寫得很有豪氣。韓滉稱贊不已。
還有一位以詩鳴冤的小詩人。晚唐的何仲舉十三歲時因家貧到期交不起稅銀,被送進牢獄。縣令李皋聽說他能寫詩,便想試試他的詩才。何仲舉想起自己在獄中受刑的悲慘遭遇,立刻提筆寫道:“似玉來投獄,拋家去就枷,可憐兩片木,夾卻一支花。”把自己比作遭受摧殘的玉和花。技巧上,巧妙地運用了“玉、獄”、“家、枷”的諧音。無怪乎李皋讀罷不僅釋放了他,還以禮相待。
不足十歲的路德延,曾以一首《詠芭蕉》名動卿相。“一種靈苗異,天然體性虛。葉如斜界線,心似倒抽書”。這首詩中“斜界線”、“倒抽書”兩個比喻新穎生動,世人爭相傳誦,其載譽盛況路德延晚年時仍念念不忘!“初騎竹馬詠芭蕉,嘗添名卿誦滿朝。五字便容趨絳帳,一枝尋許折青霄”(《感舊詩》)。
這些早慧的小詩人們都曾名動一時,有過朝花般燦爛美好的童年和少年。但后來卻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蹤跡。早慧的詩才沒有能幫助他們成就為著名的大詩人,卻象展葩一時的曇花,閃過晨空的流星,榮耀一時,隨后便消聲匿跡了。什么原因呢?王安石在《傷仲永》一文中講述了方仲永由神童變為庸人的故事,最后感嘆道:“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慨嘆方仲永由于后天沒有很好地學習,最終空負了受之于天的資質而成為了凡人。同樣,過早的成名使唐代這些早慧的小詩人享受了過多的贊譽,他們的仕途一般都比較順利,舒適的生活,早年的名聲漸漸消磨了他們的上進心和才氣。于是固步自封便勢不可免,后繼無力便也成了必然。可見,早慧并不意味著大成。小時的聰慧和名聲也不能保證以后的成材。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清醒的認識和不懈的努力。否則,就只能眼看著本來所有的那一份才華如落花一般,無可奈何地隨時光之水流去了。
上一篇:施特勞斯遇到決斗者
下一篇:無名氏發現“水庫能誘發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