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和家法
漢代太學的教育,有一定的師弟傳授關系。為了確保師師相傳的經說不致“走樣”,促成政治思想的高度統一,漢代統治者規定傳授經書必須信守師法與家法。所謂師法,是指傳經時以漢初立博士的經師的經說為準繩,例如《公羊春秋》就以董仲舒所傳的經說為師法,后來,大師的弟子們在傳經時,又有所發展,形成一家之言,這就叫家法。例如東漢就有“顏氏公羊”與“嚴氏公羊”兩大家。先有師法,然后才有家法,師法是源,家法是流,一般說來,西漢重師法,東漢重家法。
經師傳經,如不嚴守師法家法,便不能進太學做博士,即使當上了博士也有被趕出太學的可能。朝廷對信守師法和家法的要求很嚴格,“師之所傳,弟之所授,一字毋敢出入;背師說即不用。”西漢孟喜從田王孫學《易》,因改師法就不能進太學當博士,而張禹因嚴守師法而被推薦。東漢察舉要試家法,郡國推薦孝廉都必須先到公府,接受家法的考試,張玄試策第一,拜為“顏氏”博士,教了幾個月后,學生發現他學問不專,不守家法,兼說“嚴氏”、“宣氏”,便上書認為他不宜為“顏氏”博士,漢光武帝不得不把他撤換。可見漢時不修師法家法之戒,是極嚴的。
為了保證經師講經有正本,漢安帝元初四年曾命令通儒劉珍及博士、良史,校訂家法。此外,社會上的察舉和太學內的考試,都要求嚴格遵守師法、家法。由于沒有統一的教材,師法、家法也沒有規范的標準,至東漢喜平四年,鐫刻石經立于太學門外,初步解決了統一經書的問題,也進一步說明漢代統治者對信守師法、家法要求之嚴格,對箝制思想的高度重視。
漢代師法家法,雖然對于儒經的專門研究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各立門戶,互相排擠,教育內容煩瑣,教學方法機械,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至死守章句,皓首窮經,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頭腦。當今學術界也或多或少存在著門戶之見,存在著“唯書”、“唯上”的傾向,這與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和人才培養目標同樣是背道而馳的,學術上的“門戶開放”,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礎,總結歷史教訓可服務于今天的教育。
上一篇:帥旗太多·海戰失敗
下一篇:師生失歡與王國維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