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的悲哀
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而形成高峰。宋詩在繁榮興盛的唐詩之后發展,創造了一 種與唐詩截然不同的風格,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即所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嚴羽《滄浪詩話》)。對于宋詩這樣一宗包羅豐富的文學遺產究竟如何評價,從南宋到晚清,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一種是貶宋派。這派大多是尊唐派,斥宋詩為“死聲活氣”(葉夢得)“粘皮帶骨”,有的甚至認為宋“一代無詩”、“宋絕無詩”,或者說宋代的近體詩只有一首可取。這一派應該自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起。嚴羽評蘇軾、黃庭堅以及江西詩派時認為宋詩雖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于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接著又出其詩“多務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以及
叫囂詈罵之弊,為詩之一厄。嚴羽指出蘇、黃一出,“唐人之風變矣。”唐宋詩的界限判然始開,嚴羽指摘蘇、黃的詩風,實際上是在批判宋詩。嚴羽的這種理論對后代的影響應該說比較大。明代前后七子標榜“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后七子領袖李攀龍選歷代詩歌編成《詩刪》,對宋詩只字未提,一時的論詩風氣更是“尊唐而黜宋”.對宋詩的貶斥更甚。
與貶宋派相對的是尊宋派。這一派則認為“宋人之詩,變化于唐,而出其所未得,皮氣落盡,精神獨存”(吳之振《宋詩鈔·序》)“宋詩豈惟不愧于唐,蓋過之矣”(劉克莊語)清初,吳之振、呂留良等人不滿前后七子的尊唐抑宋之論,為顯示“宋人之長”,編成《宋詩鈔》,初集一百零六卷。此后編刻宋集、選輯宋詩,蔚然成風。
從文學史來看,歷代是貶宋者多,尊宋者少。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宋詩“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但“于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終非古人之詩”。現在看來,貶宋派和尊宋派的觀點固然各有一些有益的藝術見解,但都失之偏頗。宋詩成就雖遜于唐詩,但要高于明、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也是必然的階段,理應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宋詩之一厄——宋代理學詩
下一篇:宋金說唱音聲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