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鑼鼓的魅力
1921年,美國波士頓交響樂隊的杰出小提琴家、指揮家兼作曲家愛希漢(1870—1942)攜妻子和女兒專程來中國采訪音樂。在盛夏的8月,他來到無錫,用了七個晚上聆聽了當地著名的“天韻社”組織的各種民族民間音樂的演奏。他聽后大為贊賞,并及時寫了兩篇文章在上海英文報上發表。事后又由民族音樂家楊蔭瀏譯成中文發表在無錫當地的報上,內容都是對這些節目的贊賞和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愛希漢離開中國后又到日本、朝鮮等國去采訪音樂。同年的11月,他從印度來信給住在無錫的美國朋友說,幾個月來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在無錫聽過的“十番鑼鼓”因此要求天韻社組織那些民間藝人再花半天工夫專門為他再演奏一次十番鑼鼓。天韻社應允了。愛希漢就在12月初,將妻子和女兒留在印度,只身來到無錫,冒雪趕來專聽這場十番鑼鼓的演奏。從下午二時起,一直聽到晚上七點半,然后馬上登上八點半的過境火力返回印度了。那時還沒有飛機可乘,為了再聽短短半天十番鑼鼓的演奏,坐了火車,還要趕乘輪船、汽車、跋山涉水來回數千里。送他上火車的路上,人們問他印象如何,他說很好,非常愛聽,想不到只有八個人卻能奏出如此豐富而深刻的音樂。又說對這種音樂,他只能說是一個愛好者,還說不上有所理解。
“十番鑼鼓”產生于明代江蘇的民間,是一種以民族管弦樂器與打擊樂器交相配合的一種民間器樂合奏形式,在世界上也是一種成功的組合且獨具特色的形式。它是從民間多種聲樂和器樂的樂種中吸取現成素材,加以利用,對其進行加工改編而形成的新作品。其結構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表達歡樂情緒上是相當成功的。所以它深受人民的喜愛。清代以來更是流行于全國各地,與當時民間音樂結合而產生了各具自己傳統的風格與曲目。除蘇南區廣大城鎮皆有流傳外,浙江、福建、北京、天津、四川各地也都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十番鑼鼓”。
愛希漢在無錫欣賞十番鑼鼓的軼聞已經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上н@樣美妙動聽的音樂卻一直未能留下音響資料,至今在音像市場上仍無一張十番鑼鼓的唱片或一盒磁帶。盡速搶救和挖掘這一傳統樂種。這不僅是無錫一個地區,也是全國各地凡有過十番鑼鼓樂種流傳的地區的共同任務。
上一篇:十才子形式主義傾向表現在哪里
下一篇:雙目失明的兩位音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