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軍的悲劇
隋末,由于煬帝大興土木,屢次用兵人民不堪沉重的兵役徭役的壓迫,紛紛揭起反抗的大旗。各地起義軍風起云涌,其中最著名的有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和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
瓦崗軍的創始人翟讓原是一個司法小吏,曾因事下獄判為死囚。獄吏黃君漢見他驍勇非凡,冒死將他救出。翟讓出獄后,到瓦崗(今河南滑縣南)組織農民起義。起義軍經常阻截運河與黃河中的貨船,威脅隋政府的糧食供應。
大業十二年(616),參加過楊玄感起兵的李密,投奔瓦崗軍,并說服一小股農民起義隊伍歸入瓦崗,打開了局面,他也成為義軍的重要將領。
煬帝派大將張須陀為滎陽通守,鎮壓農民軍,義軍在李密的安排下,在樹林里設伏,用計殺死了張須陀,大敗隋軍。第二年春天,起義軍乘勝攻破興洛倉。興洛倉是隋朝的重要糧倉,起義軍開倉放糧,深得人民擁護,聲威大振。
正當義軍要向隋的東都—洛陽大舉進軍的時候,義軍內部發生了分裂。李密因為在數次對隋的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威信大增,他又收羅投降的將官,增強自己的實力。翟讓自覺政治、軍事才能不及李密,主動讓位。李密獨攬大權,自稱“魏公”。由于翟讓的老部將多有不服,李密竟在大業十三年(617)十一月把瓦崗軍的創始人翟讓殺死,于是部屬離心,相互猜疑,嚴重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大業十四年(618)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發動政變殺死。他的孫子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年號“皇泰”,而李密竟接受皇泰帝的招降,受封為太尉、尚書令、魏國公等官爵,并為皇帝去攻打擁兵北竄的宇文化及。李密領兵與宇文化及相會于黎陽,李密知化及軍少糧,于是不與化及正面交鋒,而是切斷他的歸路,化及軍糧盡,兵士大多潰逃。李密雖然打敗了宇文化及,可是他自己也落得“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拒金墉城自保。這時,隋將王世充在洛陽發動兵變,奪取權力,自專朝政。世充派兵與李密軍隊大戰于偃師之北,并打敗了李密。李密率殘部投降唐朝。但他又不滿于唐朝給他的政治待遇,逃出長安,在途中被殺。就這樣,一支轟轟烈烈的瓦崗起義大軍被斷送了,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
縱觀瓦崗軍的失敗,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領導內部的分裂,一是領導者錯誤的領導。使得這樣一支起義大軍走上了絕路。由此可見,一支隊伍如果沒有團結一致的領導集團,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是不會成功的。
上一篇:瓦·魏列夏把他的畫撕成碎片
下一篇:瓦特·泰勒被倫敦市長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