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八旗是怎么來的
皇太極即汗位后,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編入滿洲八旗人家為奴,編莊別居,由投降過來的原明朝官員或后金提拔的漢人官員來管理。最初,是將這些漢人編成牛錄,隸于滿族八旗之內。而真正漢軍八旗的形成則與清初“三順王”即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的投降有密切關系。
明崇禎二年(1629)袁崇煥計殺毛文龍之后,雖任命了新的東江主帥,但實際上毛文龍勢力已經瓦解。毛文龍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均為遼東人,是毛文龍的親信將領。毛文龍被殺后,兩人于天聰七年(1633)五月,決計投順后金。皇太極得知后,立即派范文程、剛林與濟爾哈朗等率兵接應。當時孔、耿帶領將官、精壯官兵、家屬、水手壯丁等,再加上槍炮等兵器,載船數百艘,歷盡艱幸,由金兵護送到遼陽。隨后,孔、耿來到沈陽進見皇太極。當他們來到沈陽城外后,皇太極在渾河岸邊親自迎接,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宴會。封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賜與敕印。
天聰七年(1633)十月,原毛文龍部下明廣鹿島副將尚可喜派人來與后金約降。第二年正月,尚可喜攜部下及眷屬3500余人歸順。至此,毛文龍部下的勢力大部分已歸服后金。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眾歸服,給后金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影響。皇太極把孔、耿的部隊命名為“天佑軍”,尚可喜的部隊命名為“天助軍”,而且規定了旗色,孔、耿部隊的旗幟為“白鑲皂”(白旗鑲黑邊),尚可喜部隊的旗幟“于皂旗中用白圓心為飾”。后又規定孔、耿與八和碩貝勒同列一班,獲得同八旗旗主一樣的地位,實際上等于新設兩旗漢軍,孔、耿、尚為旗主。可以認為,“三順王”來歸,是皇太極編制漢軍八旗之始。孔、耿歸順不久,即天聰七年(1633)七月,皇太極令從滿洲各旗抽取漢人,規定凡各戶內有漢人十丁者,抽兵一人,共得l580人,組成一旗漢軍,由漢官馬光遠統領,旗幟用黑色。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隨著軍隊的發展,崇德二年(1637),即皇太極稱帝改后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把漢軍旗分為兩旗。崇德七年(l642),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由于漢軍編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員都是漢人,也稱漢軍旗人。
上一篇:武昌起義-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江南人的“于青菜”-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