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退讓與孤軍攻城
1927年5月21日,武漢國民政府所轄駐長沙的第35軍第33團團長許克祥率所部一千余人,以白袖章、白符號為標記,以“土豪劣紳”為口令,分途突襲在長沙的國民黨省、市黨部、省工會、省農民協會、省黨校、將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總隊繳械,搗毀特別法庭,釋放被關押的土豪劣紳,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一夜之間,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一百余人。因21日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稱這次政變為“馬日事變”。許克祥的叛變,激起長沙附近各縣農軍的極大義憤,湘潭、醴陵、平江、岳陽、瀏陽等縣委在省農會秘書長柳直荀的領導下,聯合起來組織農軍向長沙發起了進攻。瀏陽縣委在中共瀏陽縣委書記潘心源主持下,于5月29日召開會議,下動員令派人下鄉組織農軍,并聯絡醴陵、平江、湘潭諸縣,約定5月31日在長沙會師,圍攻許克祥叛軍。但是陳獨秀卻命令取消進攻長沙的計劃,以避免公開沖突。這樣,農軍多數退卻,只有瀏陽農軍2000多人,因未接到上級后撤的命令,于31日兵分兩路,直撲長沙,“蜂擁呼嘯而來”,“一時旌旗蔽野,殺聲震天,槍聲四起”,參戰的農軍非常勇敢,他們用梭標刺殺敵人,嚴厲監督自己的軍隊,不要后退。但終因孤軍深入,敵眾我寡,被迫撤退。事后,汪精衛譏諷陳獨秀,你們十萬大軍怎么連許克祥一個團也打不贏?反動派就是這樣,視退讓為無能。
馬日事變是蔣介石、汪精衛兩個反革命集團公開合流的信號。陳獨秀卻一味的妥協退讓反對農民自衛軍進攻長沙,唯恐進攻將引起國共兩黨合作的破裂,把希望寄托在武漢國民政府赴湘的“查辦”上。這種妥協退讓的結果,是造成瀏陽農軍孤軍攻城慘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當時情況下,如果組織湖南各縣農軍一起進攻,消滅許克祥一個團的叛亂是完全可能的。而陳獨秀以退讓求“團結”,不僅未能鏟除叛亂,反而助長了反共反革命的氣焰。
上一篇:妄殺良將·軍心沮喪
下一篇:委內瑞拉的“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