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護三峽美景
長江三峽,舉世聞名。以奉節白帝城,到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的三峽如同大自然的畫廊,風光絕俗,美如仙境,自古就是游覽勝地。三峽兩岸巖壁陡峭,高出水面500多米,而江面則收斂到僅100—300米。瞿塘峽,懸崖峭壁如刀削,河谷狹窄水湍急,“峰與天相接,舟以地窟行”。巫峽,幽深秀麗,重岸造峰,奇石突兀、神奇縹緲。西陵峽,灘多流急、驚濤拍岸,暗礁密布,“鬼門”崆嶺。
三峽奇觀的生成,應主要歸功予大自然的神力,一是燕山運動使巫山和四川盆地不斷抬升;二是隆起的背斜由石灰巖構成,向斜測多砂質巖構成。又因水流切割,背斜形成峽谷,向斜形成寬谷。深峽與寬谷交替,奇石與峻峰爭榮。加之古跡神話、奇花異木、珍禽異獸,把三峽裝扮得奇中有奇,任你想象。
大自然給人創造了三峽美景,但又要警惕自然變化,尤其是人為的干撓給三峽帶來的災害。這些災害中、主要是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三峽地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就地震而言,從1959~1986年,共記錄地震235次。最高震級5.1(1979·5秭歸)。總體來看,三峽地區多數是受淺部構造控制的淺源小震,基本沿北面西向的仙女山、南漳和荊門斷裂分布。也有一定的深部孕震環境。如秭歸5.1級,潘家灣4.9級。雖然三峽地區基本處于平衡狀態。但周圍地區地震災害嚴重,如西昌地區從公元前116年至公元1972年,發生破壞性地震10多次。因此,地震災害必須引起警惕。尤其是警惕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如修建水庫等,可能造成的誘發地震。
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在三峽地區也很典型。嘉靖21年秭歸新灘鎮滑坡,損失慘重“人畜所剩無幾”,竟使長江斷航82年。時隔400多年,到1985年,新灘再次滑坡,把這個千年古鎮從地球上抹去。使長江斷航整整3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3億元。其后,用于河道整治費用8000萬元。1989年華鎣市溪口鎮滑坡一泥石流,造成259人死亡,26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2億元。
三峽地質災害嚴重,千萬不可放松警惕。據分析,全國地質災害的發生,有一半以上與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有直接關系。如濫伐森林、破壞植被、陡坡墾荒、挖石取土及不符合科學規律建造的各種工程等,如三峽中的巫溪鎮發生崩塌災害、就是由于在陡壁根部挖土取石所致。正是因為我們違反自然規律,“不知不覺”地破壞地質環境,才加重了地質災害的嚴重性。痛定思痛,必須大聲疾呼,趕快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保護三峽美景,造福子孫后代。
上一篇:西風里,潮生潮落
下一篇:要命的“圣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