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防御,后發制人,反被人制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率軍渡過赫列斯滂海峽,開始進攻波斯帝國。但是,亞歷山大渡過海峽后并沒有立即進入小亞細亞腹地,而是首先肅清邊境附近的波斯軍隊。在馬爾馬拉海南岸的格勒奈克斯亞歷山大率軍與門農指揮的波斯軍隊展開首場戰役。波斯軍傍河列陣,按照傳統的陣式,騎兵在前,步兵在后,并將重點部署在右翼。亞歷山大將陣勢分為左中右三部分,自己位于右翼,計劃首先集中騎兵進攻波斯軍的右翼,調動敵軍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一側,然后,乘勢進攻波斯軍的中央和左翼。交戰開始前,波斯軍發現亞歷山大位于馬其頓軍的右翼,便臨時調整部署,將騎兵主力調至己方的左翼,指望能一舉擊垮馬其頓軍的右翼,置亞歷山大于死地。交戰開始后,馬其頓的先鋒部隊強行渡河,門農指揮波斯軍給予其以猛烈的阻擊,此時,門農又輕率地調動中央及左翼的部分兵馬增援右翼,削弱了這兩個方向的力量。亞歷山大見時機成熟,便指揮主力猛攻門農的左翼中段部位,自己也突入門農方陣內,刺死大流士三世的女婿及另外一位將軍,其衛士也斬殺一名敵將。波斯軍陣腳動搖,開始敗退。門農見狀,膽顫心驚,便率少數人馬突圍逃命而去。馬其頓軍一陣追殺,波斯軍損失慘重,光被俘虜的波斯軍就有2000人,特別是損失了10名將軍。波斯軍在格勒奈克斯的失敗,使小亞細亞的許多行省驚慌失措,紛紛投降亞歷山大。為以后的戰事開了一個不良的開端。
波斯軍在與馬其頓軍正式交戰就遭到慘敗,純粹是主觀原因造成的。從整個的戰役全局來看,失敗的癥結就在于大流士三世采取了消極防御的作戰方針。無論是戰爭爆發之前和爆發之后的力量對比來看,波斯軍在數量上都占絕對的優勢,而且是以逸待勞。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只有3萬步兵,5000名騎兵,再加上雅典海軍的160艘戰艦的支援。因此,只要波斯軍能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優勢,對付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應當是沒有困難。或者說亞歷山大要用幾萬馬其頓軍消滅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波斯軍是不可能的。但是,大流士三世卻不會運用他占有的絕對優勢,而是運用分兵消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將龐大的軍隊分散在遼闊的國土之上,使整體數量的優勢反倒變成了局部數量上的劣勢:在格勒奈克斯戰役中,波斯軍只有3萬人,而亞歷山大傾其全力參戰,這樣就造成該戰役中雙方力量對比有利于亞歷山大,而不利于門農。門農也看到了這一點,曾試圖采取堅壁清野的戰略,襲擊疲憊的馬其頓軍,以此逐步將馬其頓軍誘入波斯腹地,會合大流士三世所統帥的主力與之決戰,然而這一戰略設想被小亞細亞的總督們否決。再加上門農的波斯軍的成份復雜,門農指揮有誤,在亞歷山大指揮的馬其頓軍面前失敗則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流士三世的這種分兵防御的作戰方針并沒有因為此次戰役的失敗而改變,相反一直堅持到底,這種后發制人,反被人制的作戰方針是大流士三世的人亡國破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消極防御乃失敗之道
下一篇:消逝了的星辰——沈從文創作道路的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