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錯誤的“宇宙不變論”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是運動變化的。從大地星系,再擴展到銀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團、乃至總星系,各種物質客體都是發展變化的。
然而,自古代至文藝復興之前,亞里士多德的宇宙學說占居著主導地位。他認為宇宙是不變的,宇宙由一系列如同水晶那樣透明的天球組成,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月亮、太陽、行星和恒星就分別鑲嵌在不同的水晶球殼上,它們都作圓周運動。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宇宙是完美無缺的,一切改變、腐化和衰退只發生在最低的一層球殼——月亮以下的不完善的區域內,這就是“宇宙不變論”,它是在古希臘人對宇宙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適應當時人們對宇宙現象的解釋,成為一種常識。后來,“宇宙不變論”被教會利用,教會利用宇宙不變的認識贊揚上帝的無限威力,宣稱全能的上帝創造出完美無缺的永恒不變的世界,并且選擇地球作為宇宙的中心。因而,“宇宙不變論”與宗教教義同樣神圣,是不容懷疑的。
但是,隨著天文觀測的發展,“宇宙不變論”受到了動搖,特別是德國天文學家康德提出的星云假說,從理論上批駁了“宇宙不變論”的謬誤。他指出:物質微粒從最初的混沌狀態,通過吸引而不斷凝聚,又由于排斥而發生旋轉運動,并逐步發展成太陽系。他還指出,整個宇宙也是從物的原始分散狀態而凝聚成一個中心,再逐步向四面無限地擴展下去。在宇宙中,天地不斷地形成,又不斷地毀滅;千千萬萬的太陽不斷地燃起,又不斷地熄滅。星云假說有力地批判了“宇宙不變論”,對于科學宇宙觀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人們只能在時代條件下進行認識,這些條件到什么程度,人們的認識就到了什么程度。由于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宇宙不變論”才得以產生和廣泛傳播。我們不必苛求亞氏,但應切記,對于任何事物來說,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上一篇:亞里士多德的物體運動論
下一篇:休依希不該頂戴學生貝爾贏來的榮譽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