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蔡邕
《蔡邕》:蔡邕(132—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jiē),陳留圉(yǔ)(今河南杞(qǐ)縣南)人。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無不通曉,善操琴,妙音律。官至左中郎將,封高陽侯。女文姬,亦善辭章,工書法,其《胡笳十八拍》為世所重。邕善書法,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創 “飛白” 書,漢魏時,宮闕所題皆出于他的手筆。作品有《熹平石經》等。
學書嵩山
在東漢璀璨的書法家群星中,蔡邕是書名最大、聲望最重的書苑大家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因此,社會上求他寫字的人很多。蔡邕的書法,最為顯著的特點是: 筆法扎實,結構謹嚴,張弛有度,一派大家風范,所以很受當時人們的喜愛。社會上廣為流傳的《熹平石經》,據說就是蔡邕親筆書寫的。蔡邕書寫的時候,很多人等著觀看,甚至排成了長隊; 寫成之后,前來觀看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其影響力和聲望可見一斑。蔡邕之所以能在書法上取得如此顯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獲得如此高的成就,首先是聰穎的天資,其次,則源于他平時的刻苦練習、勤奮用功。
相傳還是蔡邕比較年輕的時候,為了在書藝上有所成就,他進嵩山學習書法。一天,很偶然地,他在一個石洞里發現了一本素書。素書雖很破舊,卻字跡清楚,內容保存完好。書上的字運筆鋒利,棱角分明,八面得勢。他仔細一看,原來是有人用篆書寫的李斯和史籀的用筆方法。蔡邕一看,驚喜異常,仿佛揀到一個天大的寶貝,高興得不得了。那時他似乎忘掉了一切,在洞中大喊大叫,就像對1000個人講話一樣。得到這份珍寶后,蔡邕三天三夜不想吃飯,不想睡覺,一直對照它刻苦臨摹,如癡如醉,忘掉了時間的流逝。后來,為了方便和節省時間,蔡邕干脆就住在嵩山學習書法,三年如一日,甚至連山門都沒有出過。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勤奮努力,蔡邕終于領悟到了書法的妙處,并找到了適合自己書寫和用筆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顯現出與眾不同的書法技藝,成為東漢著名的書法家。
創 “飛白書”
蔡邕之所以能夠取得煊赫的聲名,與其博學多才、寫得一手好文章也有莫大的關系,但他在書法上的突出成就,則更為關鍵。蔡邕的女兒蔡文姬,繼承了父親的筆法,寫得一筆好字,成為書苑中屈指可數的女中豪杰,這當然與他的熏染和陶冶不可分割。
在蔡邕的書法技藝中,相傳“八分書法”是他最擅長的書體。蔡邕寫的八分書,結構嚴謹,點畫俯仰,風流瀟灑,變化自如,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有人評論他寫的八分書“骨氣通達,爽爽有神”,讓人觀之難以放手。除了“八分書法”,蔡邕還創造了一種優美的新書體,名叫“飛白”書,這種新書體對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并廣泛流傳。
那是在東漢熹平年間,漢靈帝詔蔡邕上朝去撰寫 《圣后篇》,他自然不敢怠慢,簡直是克盡厥職。有一天,蔡邕飯后在鴻都門外散步,看見有人用刷子蘸著白土刷墻,他被吸引住了,于是認真看起來,越看心里越難以平靜。只見刷過白土后的墻上出現了奇特的飛白效果。看到這里,蔡邕特別高興,甚至可以說是興奮。他從這里受到了啟發: 如果能用毛筆刷出這樣的字,也具有飛白效果,那不是十分美妙嗎?受到啟發的蔡邕立即跑回書房中,仿照著剛才的所見創造出了“飛白”書。由于這種新書體既具有篆書的韻味,又具有草書的用筆,所以又有人將其稱之為 “草篆”。
后來,這種“飛白”書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并廣為流傳,因為它蒼勁流動,內涵深重,具有一種立體感。漢末魏初人們在宮闕上題字,都喜歡用這種“飛白”書,這可作為其廣泛流傳的一個明證。唐代昭陵的《升仙太子碑》的墓蓋上就是唐人書寫的“飛白”書。
《熹平石經》 (局部) 漢 蔡邕
上一篇:楹聯趣談·蒲松齡
下一篇:印章趣談·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