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和勒維烈輕易相信波德定律差點鑄成大錯
1766年德國天文學家蒂蒂烏斯最先指出,各個已知行星到太陽的距離之間存在一種簡單的數學關系。后來波德把蒂蒂烏斯的發現推廣到整個太陽系,認為所有行星到太陽的距離都符合關系式A=4+3×2n。按當時已知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它們與太陽的距離分別為4、4+3、4+6、4+12、4+48、4+96。這就是波德定律。1781年,赫舍爾發現了天王星,它到太陽的距離恰好“符合”波德定律(4+192項),這使波德定律的聲望大為提高。1801年皮亞齊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它距太陽的距離差不多相當于缺失項“4+24”指示的位置。1802年奧爾勃斯又在距太陽幾乎相同的距離處發現了第二顆“小行星”,他認為這兩個小行星就是與缺失項對應的一個行星的碎片。亞當斯(J.C.Adams,1819—1892,英)和勒維烈(U.J.Le Verrier,1811—1877,德)由此輕易地相信了波德定律是科學真理。19世紀年代,他們為了解釋天王星軌道異常,曾預言天王星外還存在另一顆未被發現的行星,它到太陽的距離完全符合波德定律。但1846年發現海王星后,人們發現它到太陽的距離明顯不遵守波德定律,從而宣告波德定律并不適用于整個太陽系。亞當斯和勒維烈失誤的教訓在于,他們忽視了從經驗歸納出來的波德定律具有很大的可錯性,是沒有經過最終證明的科學假說。象這樣一類假說是不應該輕易相信的,在使用它們的時候是應該格外小心的。亞當斯和勒維烈輕易相信波德定律差點鑄成大錯,這個教訓有普遍性,是應該永遠記取的。
上一篇:亞奧理事會主席犧牲在亞運會前夕
下一篇:亞洲高爾夫球賽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