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才不盡張孝祥
南宋偏安臨安以后,詞壇上出現了南渡詞人,他們呼吁抗戰,表達抵御外敵的決心,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在宋代文學史上綻放異彩。張孝祥,則是這愛國詞叢中最絢麗的一枝奇葩。
張孝祥,字安國,號于湖,紹興初年金人進犯和州時他隨父渡江,居蕪湖。他自幼聰慧,讀書過目不忘,下筆頃刻千言。二十余歲時參加廷試,考官已定秦檜之孫秦塤為第一,高宗閱后,以“議論確正,詞翰爽美”親擢孝祥第一。史書稱他“早負峻才,蒞政揚聲”,他曾在平江捕治怙勢作威的大姓,得粟數萬斛以賑饑民,在荊州筑寸金堤以免水患,置萬盈倉以儲漕運。及至他請祠歸鄉,屬邑百姓皆哭送其登舟。他還極力主張抗戰,岳飛冤死之時正值他剛剛登第,朝中沒有敢言者,他卻上疏為岳飛鳴冤,因此得罪秦檜,屢次遭貶。然而他生性剛正不阿,雖與秦塤同科登第,但除一揖之外,不交一言。
在詞壇上,張孝祥更是才氣縱橫,寫詞往往是筆酣興鍵,一揮而就,看似不經意,細品則無一字無來處,足見其才思敏捷。他的詞不蹈襲前人舊語,而是直接來自山水之間、來自內心感受。湖南的山光水色就曾給他以創作的靈感,再加上獨特的情感世界,使他的詞新鮮而充滿活力。其詞風在蘇軾與辛棄疾之間,而說到具體詞作,每一首風格又不盡相同,各有千秋。既有“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的洞庭水色,又有“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的塞地風霜;既有“盡吸西江,細斟北斗”的奇特構想,又有“杏花未濕疏疏雨、楊柳初搖短短風”的工筆細描。而最動人之處則表現在愛國情感的抒發中,一首《六州歌頭》正如“大海之起波瀾,泰山之騰云氣”,以短促的句子、鏗鏗的音節和悲憤的情感,催人淚下,激人奮起。最后一句“使行人到此,忠憤義填膺,有淚如傾!”更是慷慨激昂,余音不絕,如洪鐘長鳴般震天地,撼人心。
然而,這位“肝膽皆冰雪”,曾被高宗斷定“必能名世”的詞人,卻多才不壽,在三十六歲時便因病而逝了。他死之時,商賈為之罷市,兩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文壇、政壇更是痛失良才。
小河還沒有匯入大海便已斷流,玉石還沒有雕成完美的形狀卻被摔碎了,張孝祥的詞還沒有來得及形成完全成熟的風格,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卻在初露鋒芒之后給文學史留下了一頁遺憾,可謂是詞壇的損失。正如宋孝宗所說“用才不盡”,可嘆其不竭之才,未盡之聲,可嘆一代奇才早逝!
上一篇:用人不明·廣寧挫敗
下一篇:用生命寫成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