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文化遺址、陵墓、都城·古代的關隘、都城
(1) 藍田關與武關。藍田關與武關是陜西地區古代比較古老的兩座關隘,相對而言,武關為關中地區通向荊湖地區通道的外重,藍田關為內重。關中地區位于秦嶺以北,由于巍峨的秦嶺高山阻隔,向南發展交通不便。但是,發源于秦嶺的渭河支流灞河與漢江支流丹江,形成了一條自然的河谷地帶,秦人祖先便利用了這個自然的河谷作為向南通向荊湖地區的大道,修筑關隘,設防戍守。武關最早在戰國中期設置。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勢漸強,遂把都城由故址櫟陽遷到了咸陽,為了確保自己的政治中心,必須努力控制向外的交通要道,遂在秦嶺的灞河、丹江發源的河谷地帶修筑了關隘,具體地址在今丹風縣東南,名武關,成為秦國的東南大門、通向荊湖地區的必經要沖,地位非常重要。秦末農民大起義,劉邦便趁勢率軍攻破武關而進入關中直搗秦國腹地。
武關是進入關中地區的外關,藍田關則為內關,當年劉邦率軍攻破武關后,曾在峣關(后改為藍田關)受阻,真是起了內關的重要作用。藍田關原稱峣關,秦代設置,舊址在今藍田縣東南部。至北周時期明帝武成元年,峣關向南遷移至今藍橋一帶的青泥城附近,故改名為青泥關。武帝建德二年,始改稱藍田關。后來隋煬帝大業元年,再次將藍田關南移,關址在今牧護關舊址。唐代時藍田關系全國六大關塞之一,唐代韓愈當年因諫迎法門寺佛骨表觸犯天顏而被貶往潮州,就是從藍田關出關的。韓愈是中國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唐代提倡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他內心激蕩著悲憤,走至藍田關時,寫下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記錄了他的心境。詩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詩文是歷史的記錄,足以啟發來者。
(2) 函谷關與潼關。函谷關與潼關是陜西的東大門,是關中地區與東方中原地區往來交通的必經雄關。函谷關舊址,在春秋時代稱為“桃林塞”,因其地當時有成片的桃林故名。戰國時期秦國廢桃林塞改設函谷關,關址在今河南靈寶縣坡頭鄉王垛村,方圓二三百米,堆積層厚達一米多。函谷關地勢險要,通道修筑在極深的谷道中,其狀如函故名。附近有一“雞鳴臺”遺址,傳說系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的食客學雞鳴使守關者誤開關門以脫身之所。因為函谷關作為當時的軍事重地,把守甚嚴,“日入則閉,雞鳴則開”。漢承秦制,漢初設都尉鎮守函谷關。漢武帝元鼎三年,樓船將軍楊仆經武帝批準將關址東移三百里左右,地勢依然險要,史稱函谷新關。
潼關,東漢末設置,在今港口東南的楊家莊附近,北臨黃河,關城險要,及至隋代,關城南移四華里左右。武則天天援二年,關城由黃土原上遷至原下,沿黃河辟路。唐以后歷代守備崤函,都是在這個舊址上重新擴建的關城,明代洪武三年設置潼關衛,再次重修了舊關城,這就是今天尚能看到的潼關舊址。
(3) 豐京與鎬京。豐京、鎬京是西周時代的兩座都城,也是西安地區最早出現的都城。豐京與鎬京位于陜西豐水之濱,隔水相望,豐京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南長安縣境內客省莊至張家坡一帶,方圓約六七平方公里,鎬京位于長安縣高陽原上,今斗門村、普渡村一帶。
豐京、鎬京遺址在殷商時代本是殷商屬國崇國的管轄范圍,西周人當初僅是以岐山腳下的周原為活動中心,及至文王時代,勢力漸強,東進消滅了殷商,晚年又消滅了崇國,隨之西周人就在崇國的中心地區即豐水之濱建起了都城,是為豐京。武王繼位后又在豐水東岸與豐京相望建立了鎬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豐鎬二京。《詩經》上說:“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庇终f:“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弊C明了以上所說的歷史。根據先秦文獻《詩經》《孟子》等記載,在西周的京城內修建有專供帝王們游獵的“靈囿”、“靈池”、“靈臺”?!办`囿”內森林茂密,走獸成群,飛鳥叢集。根據考古的發現,在豐、鎬遺址有大量的鹿、獐等獸骨,還有魚骨、蛤殼、螺螄以及捕魚的石網墜。遺址還出土過青銅器、陶器,發現過兩座青銅器窖藏和夯土臺基、陶制下水管道等建筑遺址。更值得一提的是還在遺址發掘了四座西周車馬坑,有的二車二馬,有的三車八馬,這對于研究西周的歷史、文化,研究古代的都城建筑都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豐京與鎬京的繁榮鼎盛時期是成王、康王時期,史書稱為“成康盛世”。以后從昭王、穆王時代起逐漸走向衰敗,統治階級日益腐敗、人民生活更加痛苦,周天子的地位衰落,特別是到周夷王時代,發展到諸侯不朝,王室不能制的境況,四方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更加嚴重的是夷王之子周厲王統治時期,“民不堪命”,怒不敢言,殘暴的周厲王命令衛巫監視人民,一但發現有抱怨者立即屠殺之,弄到了“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地步。輔政的召公看到了形勢的惡劣,一再為民請命,勸告厲王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周厲王不聽勸告,不到三年,激起了豐京、鎬京人民起來反抗,這就是有名的“國人暴動”。“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十四年后厲王死在彘(今山西霍縣)這個地方。國政由周公與召公領導貴族共管,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共和行政”時期,時年公元前841年,這是我國古代有確切紀年的開始。西周的“國人暴動”,說明西周王朝的政治危機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終于在兩代之后即周幽王手中,丟失了天下。
(4) 咸陽。幽王失去西周,平王東遷洛邑,是謂東周,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本來在商周時期,西部地區就有秦人的祖先在那里活動,先是臣服于殷商,后來又聽命于西周,在秦襄王時代,又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平王封為諸侯,自此,在歷史上出現了秦國。秦國在穆公時代國力強盛,稱霸西戎。特別是孝公時代,秦用商鞅變法,改革內政,發展經濟,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勢力強大的國家,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
秦人被周王封于秦時,其活動中心在今甘肅清水縣,到了秦憲公時代戰敗了西戎,遷都于平陽(岐山)建立了以岐山、豐、鎬為中心的根據地,逐漸向東圖進,后來又遷都于櫟陽(今陜西臨潼縣武屯鎮東北的古城屯)。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之后,國勢強大,虎視關東。為了實現統一六國的戰略目標,孝公十二年既公元前350年從櫟陽遷都咸陽,從此,咸陽便成為秦國的都城,直至秦國滅亡。
咸陽故址在渭水之北,今咸陽市以東十五公里左右窯店鄉、肖家村車站一帶。咸陽城最初建立在渭河北岸,后來向南擴展越過渭河,實際上橫跨渭河南北兩岸,與西周的豐京、鎬京橫跨豐水的形勢極為相近。
秦國從孝公時代開始在咸陽建造宮殿群,主要是在渭北地區即咸陽原上,集中在今咸陽市窖店鎮附近。咸陽宮殿的重要特色是打破了秦國的建筑風格,薈萃關東六國文化,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每攻破關東一個諸侯國,便在咸陽原上仿照那里的風格建造一座宮殿,這就使咸陽原上的宮殿群異彩紛呈、氣勢宏闊。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開始在渭河以南營造阿房宮前殿,秦昭王也在渭水以南陸續建筑了章臺宮和興樂宮,成為當時的國家政治活動中心。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繼續擴建了咸陽都城,動員了數十萬勞工繼續修筑阿房宮,直到秦二世亡國也沒有完工,僅僅修好了一個氣勢宏偉的阿房宮前殿。阿房宮在唐代還有城垣殘跡。唐代詩人杜牧根據當時見到的資料作《阿房宮賦》,由此我們可以略知阿房宮的形貌。今僅存阿房宮前殿遺址,可見高出地面五米左右的一座長一千三百米左右,寬五百米左右的土臺,有清晰可見的夯土層,當系前殿地基遺址。
(5) 西安。西安,位于秦嶺山脈北側,地理環境優越、自然風景秀麗,山水環抱,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有渭水、灞河、浐河、灃水、鎬水、潏水、澇水、涇河流淌在都城周圍,古有:“八水繞長安,真乃帝都之氣象也”的美譽。西安城南的南五臺和翠華山分布著唐代所建佛寺的遺址。距城東五十華里的臨潼縣南驪山,是秦嶺的重要支脈,驪山頂峰修筑有古代用以報警的“烽火臺”,驪山腳下就是著名的唐代楊貴妃與唐玄宗游樂、沐浴的華清池,周圍有星羅棋布的溫泉,水源一般都在一千米以下,水溫正常在四十五度左右,近年來那里修建了不少療養院和渡假村,成為理想的休養與游樂的園地,也是國內外頗為吸引人的旅游勝地。
西安由于自然風景優美、地理條件優越,又處在交通要沖,所以,自西漢以后,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在這里建都,隋以后唐朝又進行改建重建,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城——唐長安城。現在的西安城,是明朝洪武年間在唐長安城內皇城舊址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并正式稱為西安。洪武三年(1370)開工,至洪武十一年全部竣工。城墻高十二米,頂寬十二至十四米,底厚十五至十八米,周長十一點九公里,南垣三點四公米,北垣三點三公里,東西垣均為二點六公里,東西南北共四座城門樓,城墻外圍有護城河。
明代的西安城墻,是一座設施嚴密的軍事防御工程體系,護城河為第一道防線,城墻為第二道防線,城墻上建有角樓、敵樓,為觀察敵情與防御之用。六百余年來,明、清兩朝對城墻進行了多次修葺,基本保持下來。西安城墻的規模比明代南京、北京城墻為小,但是保存完好程度遠比南京、北京為佳,可謂全世界保存完好的稀有的古代城墻。
西安城內有全國規模最大的碑林博物館和新建的現代化陜西省博物館。碑林博物館收藏有漢、魏、唐、宋、元、明、清歷代碑志二千三百余塊,經常正式展出一千余塊,其中有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介紹了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歷史;褚遂良正書“圣教序碑”,介紹了印度佛教及玄奘西行取經的事跡。有歷代著名書法家的碑刻,可謂稀世的書法藝術殿堂。新建陜西省博物館,是當今國內現代化程度最高、收藏文物最豐的地方性歷史博物館,可以說收藏了陜西省古今出土文物的精品,尤以周秦漢唐文化為最富,是東方文化的薈萃之地。西安城南郊有著名的大慈恩寺與大雁塔。大慈恩寺首創于隋代,唐高宗李治為紀念其母親文德皇后而加以擴建。大雁塔則是唐高宗為安置從印度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講經、譯經而修造的。中間雖然歷朝均有修葺,但沒有大的變動,至今大體保護完好,是西安的重要旅游點,也是中國佛教文化的歷史遺跡。在西安城中心古樓附近保存有明代建成的中國最早的清真寺,分別有東大寺、西大寺,是中國伊斯蘭文化的重要文物古跡。西安城西南部還保存有“漢代古城墻”、“西漢未央宮”、“秦阿房宮”遺址。城東北部還保存有唐“大明宮”、“興慶宮”遺址,城東部有半坡原始遺址,東部臨潼縣境有“秦始皇陵兵馬俑”遺址。這些都是吸引海內外游客的重要旅游景點。
唐代的西安是全世界矚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宗教活動的中心。唐代長安有寺院一百四十座,僧尼上萬人,許多佛教的宗派都是在這里創立的?,F在的西安仍保存有當時著名的寺院遺址與遺物。玄奘法師從印度歸國后在長安大慈恩寺創立“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心外無物”,“唯識宗”又名“法相宗”或“慈恩宗”。玄奘在這里譯經十九年,譯出佛經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最后死于長安東郊白鹿原,以后移骨葬于興教寺,筑有玄奘法師舍利塔。西安城南的香積寺是凈土宗,提倡人人口念佛號(阿彌陀佛),就可往生凈土,西方凈土是理想的極樂世界。凈土二世祖善導大師在光明寺傳教,因光明寺位于香積村,后人把善導大師比作香積佛,故后人把光明寺改名為香積寺。凈土宗后來在日本廣泛地傳播開來,創立了日本的凈土宗。西安南部現存有華嚴寺遺址,是唐代華嚴宗寺院遺址。西安南門外小寨有大興善寺,是唐代密宗的發祥地。密宗帶有神秘色彩,口傳密秘咒語,不易理解,唐初由印度僧人達摩笈多從印度密教傳入中國,因為當年達摩笈多等一行印度僧人曾住在大興善寺傳教,故大興善寺有密宗發祥地之稱譽。西安東部近年還發掘重建了“青龍寺”遺址,唐代日本和尚空海曾來青龍寺學習密宗,回國后曾在日本創立“臺密”。1982年曾在青龍寺內建立空海紀念碑和紀念堂。
(6) 驪山烽火臺。烽火臺,在古代是一種重要的軍事設施,在邊防線上,大約相距二公里的地方修筑一所高大的土樓臺,能夠在那里放煙火用以傳遞軍情,保衛邊防。50年代,大西北的建設還沒有全面展開之前,沿河西走廊,特別是酒泉嘉峪關內外可以看到很多保存基本完好或半殘的烽火臺遺跡。近幾十年由于開發大西北,修工廠、公路雖然破壞了很多,但是還有不少殘存,可供今天考察,特別是距離城市較遠的偏僻地域,例如處于今額濟納齊的古居延附近,還可以看到二百處烽火臺遺存,這真是研究古代軍事史的活資料。但是,這些烽火臺主要是兩漢時期的遺物,而西安東部臨潼縣境內驪山頂上的烽火臺遺存,則是西周遺留下來的,當是至今發現最早的烽火臺,更有久遠的史料價值與觀賞價值。
據歷史傳說,驪山烽火臺,正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地方。相傳古代褒國(今陜西沔縣東南一帶)有一位美女名叫褒姒,因為褒國當時是西周的屬國,為了討好周王朝,褒國便將美人褒姒進獻給了周幽王。沉醉于酒色之中的周幽王一見到如花似玉的美人褒姒,便被迷住了,于是任意讓她奢侈揮霍,以討她的歡心??墒?,這褒姒整天鎖眉不語,不肯輕易一笑。于是周幽王下令群臣,有能設計使褒姒一笑者,重賞千金。有一名叫虢石父的奸臣,出了個壞主意:點燃烽火臺,引起附近諸侯混亂,使褒姒從中取笑。于是周幽王選定了一天,點燃了許多烽火臺,一時間烽火四起,狼煙滾滾。附近諸侯看到了驪山烽火臺的報警,都以為是西部戎狄來犯,紛紛派兵馬急速趕來援救。然而卻不見一個戎狄來犯者,弄得兵馬混亂,殺聲四起,原來是一場游戲。于是逗得褒姒大笑起來。周幽王討好褒姒的目地達到了,但是,沒過幾天,犬戎真的大舉來進攻鎬京、幽王趕緊下令點燃驪山烽火臺告警各諸侯來援救。各諸侯雖然看到了驪山的烽火警報,但都以為幽王又在取笑大家,都按兵不動,竟使犬戎占據了鎬京,擄走了褒姒,滅亡了西周,周天子不得不引領眾臣東遷洛邑,是謂東周。這便是歷史上傳說的“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歷史悲劇。
(7) 陜西境內長城。萬里長城開始修筑于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列國紛爭,五霸七雄先后發展自己的勢力,意欲號令天下,爭戰迭起。諸侯國為了鞏固自己的邊防,御防鄰國的侵襲,有的國家便在自己的邊境地帶修筑起烽隧與邊墻,甚至還修造城堡,配置重兵把守。這就是最初的長城,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齊國、楚國、秦國、魏國、趙國、燕國、中山國都修筑有自己的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中原地區走向了統一??墒钱敃r活動在北方的匈奴族貴族對秦帝國卻形成了威脅,他們時常在北部地區犯邊。秦始皇為了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實現秦的統一,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匈奴,隨后命令他鎮守北方并且沿黃河以北的陰山山脈修筑長城防線。這次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并非是一切從平地開始,而主要是將戰國時代的秦、趙、燕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加以擴建、修葺。這條連接起來的長城就是后來所稱謂的“萬里長城”。秦始皇修筑的萬里長城,西起于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省岷縣,或說今甘肅省臨洮縣)東至遼東郡碣石山,全長萬余里。秦長城歷二千余年,雖然早已殘破斷塌,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它昔日的身影,沿長城的遺址還可斷斷續續地看到凸出的城基。據史料記載,二千余年來曾經多次對萬里長城進行修葺或擴建,比較重要的修葺是漢代、唐代、明代。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陜西境內的長城,主要是明代正統年間、成化年間在陜北地區修葺的長城。
明代在陜北修筑的長城也有一個歷史過程,大抵于正統初年(1436)在陜北設延綏鎮,成化年間修筑長城防御工程體系,后來隨著防御重心的轉移,長城路線也隨之變遷,不過在萬歷年間重建長城之后,更無大的變動,其遺跡一直被保存下來。延綏“大邊”長城,主要分布在今陜西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以及白于山地,其形勢呈東北向西南走向。主要穿過府谷、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吳旗、定邊七縣境。延綏長城沿線修筑的屯兵城堡,在成化年間是三十四座,迄于萬歷年間增修至三十六座,主要用于屯軍防御。為了服務于長城軍事防御體系,建立了以榆林為中心的交通運輸網絡,沿長城修筑了道路,促進了經濟發展。
(8) 秦修馳道與直道。秦王朝建立后,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全面實現統一,采取了許多重要政策、措施。這些統一的政策和措施有:確立封建的土地私有制,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文字,修筑長城,修筑由首都咸陽輻射通向全國的馳道與直道,以便利交通,發展經濟。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七年(前220)“治馳道”,馳道的規格是:“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钡佬熊囕v寬為六尺。百姓為了在馳道上行車,必須車同軌。根據史料記載和實際勘查,秦王朝共修筑馳道六條,直道一條。這六條馳道是:西北道,從咸陽出發沿涇水西北行,經北地郡而西行,出雞頭山,過回中,到達隴西郡治所。東北道,從咸陽出發,出函谷關,從河南孟津渡黃河,沿太行山北麓至河北邯鄲、薊縣,至遼東碣石。南道,從咸陽出發,經藍田、商縣、丹風、至漢水東下,沿長江然后向南至廣州等地。東南道,從咸陽出發,東出潼關、靈寶、洛陽,至山東定陶、臨淄指向東南。西南道,由咸陽出發,經風翔、寶雞,由大散關過秦嶺至西南部的成都。西道,從咸陽出發,經風翔、千陽、隴縣,到達今甘肅天水。
前219年,秦始皇開始修直道,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北方匈奴內侵,便于迅速向邊防運送軍用物資和軍隊。直道的路線,由今陜西省淳化縣向北,經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安塞、志丹、子長、榆林,至內蒙包頭市西孟家灣一帶。秦修馳道與直道不但對當時鞏固統一,發展經濟,與東方各故國地區的交通都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財富。《漢書·賈鄒枚路傳》記賈山的《至言》謂:秦王朝“為馳道于天下,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于此?!苯裉煅嘏f馳道路線仍可以看到當年所修路基的遺址。
上一篇:三晉文化·晉國文化·古代法治文化的搖籃
下一篇:三晉文化·古史傳說時代的山西文化·古史傳說時代的山西文化與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民族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