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川南之旅·興文·石海洞鄉
“峰峰千奇各態,洞洞萬象異姿;若非銀河灑素絲,水下天上莫識。仙山瑤臺瓊閣,小溪涓流樂池;天工造化自有詩,敢言神奇絕世。”張愛萍將軍的這首《西江月》,真切地描繪了興文縣石海洞鄉的美景。
“天工造化自有詩”
興文地處川南,因全縣石林、溶洞遍及十七個鄉,故有“石海洞鄉”之譽。石林主要分布在興晏鄉,怪石嶙峋,姿態萬千,有石門、石柱、石筍、石獸、石人等形狀,維妙維肖。全縣面積1萬平方米的溶洞有二十多個。周家鄉的神風洞,面積20多萬平方米,洞內石林叢生,乳石累累,如玉樹瓊花,仙氛氤氳;神龍洞一字排開四個洞口,景觀各異,妙趣天成;興晏鄉的天泉洞,有一萬二千年的歷史,上下四層,開放的溶洞面積達8萬平方米,洞中藏洞,洞下通河,“穹廬廣廈”、“長廊石秀”、“石林仙姿”、“天泉明宮”等多處奇觀,令人眼花繚亂。
相傳石海洞鄉原是僰族人的故鄉。他們中有位能征善戰的阿芳姑娘,即哈三妹,和哥哥哈大一道,率眾反抗朝廷壓迫,曾一箭射斷了金鑾殿上的三根宮柱。皇帝派十四萬大軍圍剿。僰人被迫退入洞鄉。阿芳冒險外出搬救兵,用山神王贈的鎮山寶劍殺退官兵,繼續與朝廷斗爭,后來壯烈犧牲。阿芳死后,化為美麗的石女,日夜守衛著故鄉。人們尊稱她為“石海仙姑”。在她前面不遠,有一青石直刺天穹,俗呼“刺破青天”,即為她當年所用之寶劍。
千姿百態天泉洞
石海洞鄉有臥虎嶺,因形似一臥虎而得名。相傳每當風雨之日,石海浪涌,石林風嘯,即為臥虎出行。誰若有幸遇到,則可獲虎一般的勇氣。嶺上常年棲有巖鴉。崖壁右側,有懸棺遺跡。嶺下峽谷中,即為著名的天泉洞。
天泉洞又名袁家洞,上下四層,層隔四五十米,現第三、四層開放。因洞中大廳頂部有“天窗”,泉水由此飛瀉而下,如銀簾高掛,故名。主洞長1000多米,寬40米,面積8萬多平方米,有“穹廬廣廈”、“長廊石秀”、“云步通幽”、“瀉玉流光”、“天泉明宮”、“石林仙姿”和“石花奇觀”七個大廳,各具特色。“穹廬廣廈”位于天泉洞入口處,面積1萬余平方米。相傳明代僰人首領哈大王率眾起義抵抗官兵。一日,他得知臥虎嶺下有此洞,就帶領人馬進洞駐扎,修整操練。后來官兵尋蹤到溝底,哈大王領人馬突然出擊,全殲來犯之敵。今“穹廬廣廈”前有一盤石,就是當年哈大王用過的點將臺。“石花奇觀”在第四層洞中,長520米,有“臥龍常眠”、“千乳懸垂”等景致。內有一形似僧人的奇石,俗呼“達摩面壁”。達摩修煉之初,因心不誠,曾遭師父斥責,后面壁九年,誦經不輟,終成正果。以此名石,維妙維肖。天泉洞后出口處,有一長650米、寬490米、深208米的“天盆”,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漏斗南壁中央,兩個造型美觀的鐘乳石間的細縫中,飄飄灑灑,滲出水珠。人們說,古時曾有一女子在此飲得百日水滴,飄然成仙,故稱“滴水成仙”。
七女牧羊與夫妻石
石林管理所前公路東側不遠,亭亭玉立著七座高7至12米的山峰,秀麗挺拔,如廣袖長舒。大禹治水后,這里的人民安居樂業,生活美滿。一日,天上的七位仙女私自到人間石林游玩,被這里男耕女織、五谷豐登的景象所吸引,于是落下云頭,和著牧羊女的歌聲,翩翩起舞。王母娘娘知道后,罰她們變為石柱,永受日曬雨淋之苦。千百年來,她們就這樣守護著山下的石羊群。距七女峰不遠的石山下,有一根6米高的秀美石芽,就是當年的牧羊女所化;四周潔白的石芽,則是她可愛的羊群。
據說,如有人家的羊丟失了,只要到七女峰前陳述,不久羊兒就會返回。
夫妻峰在石林北部的群峰簇擁中,高30米,近頂10米處從中分裂為高低二峰,中間夾一落石,如二人依偎。從正面看,右者高,為夫,左邊矮,為妻;背面看則夫變為妻,妻變為夫,十分有趣。古時天上的仙女玉姑,隨玉帝來到石海洞鄉,偷偷愛上了勤勞樸實的石娃,并與他私定終身,留在人間。玉帝知道后,命天兵用九十九道閃電,九十九個雷霆分開他們。他們緊緊相偎,在雷電轟擊下化作石峰。人們贊揚他們堅貞的愛情,稱此峰為“夫妻峰”。每到春天,年輕的情人們都愿到夫妻峰下,呼喚“玉姑——石娃!”據說這樣可使雙方愛情更篤。
石林中有兩座石柱格外醒目。一柱高20米,方形,如比薩斜塔,稍向東傾;一柱似高挽云鬢、雙目凝神、窈窕俊秀的癡情女,上小下大,高30米,呈橢圓形,峰體為巖層層理分割,遠觀又似古塔。當地人呼之為“天涯望歸人”、“望夫石。”古時,附近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阿竹和阿蘭,二人恩愛和美。不久,官府硬拉阿竹去抬貢品進京。分手之時,阿蘭痛不欲生。阿竹發誓:“一定要回來。”阿蘭每日到巖上,盼丈夫歸來,年長日久,化為一座石峰。當地的土地爺十分同情阿蘭,為了幫她尋找丈夫,費盡了心血,結果化成了那座傾斜的石峰。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邯鄲之旅·邢臺·石勒定都臥牛城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玉皇洞·石窟“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