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科夫的教學實驗三原則
列·符·贊科夫(1901~1977)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作為一位實踐家,他于1957~1977年20年間領導了俄羅斯教育科學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的“教學與發展問題”研究室,進行了大規模的長期的實驗研究,提出了“小學教學新體系”。作為一位理論家,他在實驗過程中和實驗工作結束后,先后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理論總結。1963年發表了實驗總結性論文《論小學教育》和《小學教學新體系》,1975年出版了《教學與發展》及《和教師的談話》等著作,全面闡述其理論體系。其中,《教學與發展》是贊科夫實驗研究室的教育實驗工作總結報告,對有關實驗的指導思想、方法、進程、教學實驗的教學原則和內容等,都有較詳盡的闡述和說明。尤其是其教學實驗的三大原則體系即“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和“理論知識的主導作用”的原則成為贊科夫的獨特功績,以此把蘇聯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主要以3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關于教學與發展問題上的“最近發展區”的學說為理論依據,認為“教學創造最近發展區,然后最近發展區則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的范圍之中”。“高難度”的本意旨在引起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特殊的心理活動過程,而并不在于無限度的難:“我們指的不是任意的一種難度,而是要能認識現象的相互依賴性及其內在的本質聯系的那種難度”,“難度的分寸”限于“最近發展區”,但不能降低到“現有發展水平”。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的基本內涵為:為了輔助高難度教學,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質量得以提高;通過從多方面理解知識,克服傳統教學中的那種不必要的重復;使教學材料的難度、范圍以及速度要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實際可能性相適應。關于“理論知識的主導作用”的原則,贊科夫認為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在抽象和概括方面的進步,首先是小學學生的思維特點。這就是說,在小學生身上是可以培養抽象、概括能力的。“科學需要抽象”,應在強調兒童直接觀察的重大意義的同時,特別重視對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贊科夫的上述三原則主要是為了改變傳統教學理論中無智力發展、無兒童和無學生心理活動過程的現象而提出來的。刻意追求教學內容的科學理論水平,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重視培養學生智力和能力,這是適合蘇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的。但是,由于一方面改革后的內容太深太難,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另一方面對高難度的“難”,高速度的“速”等等關鍵問題的解釋都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嚴重影響了改革的效果。一種理論從實驗到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其間還需艱苦的奮斗。
上一篇:貯藥不標明,錯服致殺人
下一篇:走入歧途的張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