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嶸此憾何時消
南朝梁代鐘嶸所著的《詩品》一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詩歌評論專著。它系統(tǒng)評論了自漢代至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詩作者,指出其特色和優(yōu)缺點,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十二人,列于上卷;中品三十九人,列于中卷;下品七十二人,列于下卷。
《詩品》采取這種品評方式,是仿照歷史上“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傳統(tǒng)作法,品評詩人等級,發(fā)辨其高下優(yōu)劣。用今天的眼光來檢驗,鐘嶸的分等基本上是準確的,但也有一些不太恰切的地方;特別是把陶淵明列于中品,歷代受到的譏議最多。清代王士縝曾批評其“黑白混偽”。
鐘嶸在進行具體詩人品定時,有著他自己的批評標準,并能以一貫之。他針對當時片面追求華麗辭藻的文風,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要求作品少用典故,“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鐘嶸評價詩人,在不少場合即從風力、丹采兩方面考察立論。《詩品》對曹植評價最高,認為其詩歌成就猶如人群之有圣人,評論其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也就是說曹植詩在風骨、文采兩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在此標準上,鐘嶸對陶淵明的評價不能算太低。如他認為陶詩文字省儉,風格清練,幾乎沒有多余的字句;詩意純真、古樸,意興美好舒心等。鐘嶸還對當時認為陶詩質(zhì)樸無文而直露的說法進行了辨解,以為陶詩中有些句子絕不是村野鄙語。但是為什么后人還要指責鐘嶸對陶淵明的品第未允呢?
陶詩的價值,在詩人生前和身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南朝文壇注重文辭的聲色之美,質(zhì)實樸素的陶詩在當時人的眼里,的確是“丹采”不足,比不上曹植等人。即便很有見地的批評家也不可能完全超越時代風氣。如與鐘嶸《詩品》同時,被舉為“體大而慮周”的劉勰《文心雕龍》,對陶淵明只字未提;很愛好陶詩,極為推崇陶詩中安貧樂道品格的蕭統(tǒng),所選《文選》僅錄陶詩八首,遠少于曹植等人。唐宋以后,人們對陶詩的評價才逐漸高了起來,許多人認為陶淵明是六朝最偉大的詩人,蘇軾甚至說過李白、杜甫也不及陶的話;元、明、清人對陶詩大多推崇備至乃至稱為“宇宙間第一等好詩”。唐宋以后人們之所以對陶詩稱譽交加,主要是因為六朝華靡文風遭到唾棄,陶詩藝術(shù)上的卓越成就日益為人們所領(lǐng)會。
由此可見,真正具有遠見卓識的評論家,應該透過時代風氣的蔽障,真正從藝術(shù)角度去體味藝術(shù)作品的真髓,方能得出公允的結(jié)論。鐘嶸已經(jīng)朝這個方向做出了努力。但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擺脫時代局限,這仍是個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問題。
上一篇:針灸事故須謹防
下一篇:長安街建設(shè)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