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終成患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取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完全和本土隔絕,韓國將上黨郡獻與趙國,以抵制秦國。趙國派大將廉頗率領大軍駐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秦國派兵向長平進攻。
面對強大的秦軍,廉頗采取筑壘固守的策略,阻擋了秦軍的進攻。兩軍在長平相持三年,不分勝負。于是秦國采用離間計,派間諜以千金賄賂趙國的權臣,并散布流言說:“秦國最怕趙括領兵,廉頗倒是容易對付的,而且很快就投降了。”趙孝成王對廉頗的堅守策略早已不滿,又聽到流言,于是馬上撤換廉頗,派趙括代替廉頗作統帥。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其實他只是一個空談家。趙奢認為趙括只會夸夸其談,沒有什么真實的本領,如果趙國用他帶兵打仗,斷送趙軍的一定是他。而今趙王真的要啟用趙括帶兵打仗,丞相藺相如極力反對,他認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會在實際中應用,讓他帶兵打仗是要誤大事的。趙王不聽。趙括之母聽說趙王要讓趙括代替廉頗帶兵打仗,也急忙去勸阻趙王,可趙王還是不聽,堅持讓趙括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長平,便改變了廉頗堅守的策略,大舉進攻秦軍,秦軍佯敗后退,趙括不知是計,乘勢追擊,結果陷入秦軍的包圍之中,四十多萬大軍全軍覆沒,趙括也在搏戰中被秦軍射死。趙國受此沉重打擊,元氣大傷。
趙王以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能征善戰的廉頗為將,結果使趙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這段史實告訴我們,必須慎重地選拔和任用人才,絕不能把那些只會空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委以重任,否則,后患無窮。
上一篇:紙上的名園
下一篇:紙上談兵敗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