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后改豫才,學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幼時家道中落。1902年留學日本,初學醫,后從事文學活動。1908年參加光復會。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部科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授課。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編委會,陸續發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小說。1926年南下,先后在廈門大學、廣州大學任教。1930年起,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以雜文為武器,直陳時弊。生前著譯、日記和書信等,已編為《魯迅全集》出版。
與金石拓片有不解之緣
與金石器物有著不解之緣的魯迅,特別傾心于金石拓片的收藏,曾花費極大心力開掘拓片的欣賞價值和美學價值。在他居住北京的14年中,廣泛搜購西漢至隋唐石刻拓片,包括造像、石闕、錢拓、墓志、碑拓、磚拓、瓦當、鏡拓等,至今保存的竟有4217種、5900余張。他搜集金石拓片的動機,不僅是研究歷史、民俗、神話、傳說和文字變遷,也由衷地喜愛拓片自身所展示的繪畫雕刻藝術。魯迅收藏大量的漢畫像拓片,他認為從漢畫像所反映的內容中可以窺見秦漢之典章文物及生活狀態,同時參酌漢代的石雕畫像、明清的書籍插圖、民間的“年畫”和歐洲的新法融合起來,可能會創造出一種更好的版畫。因此,他在考證拓片文字的同時,將拓片匯集成冊,作為現代美術家從事版畫創作和藝術裝幀的參考,為中國美術事業作出了難得的貢獻。
收藏和購閱佛書
魯迅作為祖國文化的真正繼承者,與佛教文化仿佛自幼有緣。大量收藏和購閱佛書,是他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翻開魯迅1914年日記,在這件書賬里,大約一半為佛書。據不完全統計,共有80余種。4月19日一天,就買《華嚴經》等35冊,6月3日買23冊;平時一次購買一二十冊的情況也很多。魯迅所藏佛書,多為佛家重要經典。如《金剛般若經》《四十二章經》《中論》《阿含經》等,有的是印度佛教大乘中觀理論的奠基性著作,有的則在所有大乘經典中出現得最早,也有的因其內容重要而被譯為多種版本。在一些佛書中,他還作了題記。沒有很深的學問和很高的眼力,是不會選中佛書這一高品位、有價值的收藏品種的,而魯迅選擇了這種藏品,正反映了他作為一個學者的卓識。
珍愛稀有古幣
魯迅先生也是一位珍愛稀有古幣的古錢收藏者。他于1912年以后,隨教育部遷北京,前后共15年。從先生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常去琉璃廠文齋、孝竹泉古玩齋和地攤上收買古錢。有一次,他在小市地攤上買古錢,發現一枚南宋端平通寶折三錢。這本是一枚稀有的錢幣,混在宋錢中,不為買者注意。魯迅憑著他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對貨幣的研究,當即以30銅元之價買下,連連稱佳。還有一次,他花了兩塊大洋買了一枚得壹元寶錢。這種錢是在安祿山叛亂時,其同黨史思明銷洛陽銅佛而鑄造的。不久,史思明感到“得壹非長久之兆”,便改鑄造順天元寶,所以歷史上早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戴熙在《古泉叢話》里還講了一個故事:有人將一枚得壹元寶典給一個山西人。山西人愛不釋手,給典當者錢三萬,并說:“我這是故意提高它的身價,這樣你就甭想再贖回它了。”典當者卻說:“我是故意貶低它的價值,只當三萬,以便今后再贖回它。”可見此錢的稀罕程度。
西安買“鹵雞”
魯迅先生收藏的品種十分廣泛。舉凡碑刻、拓本、古泉、銅鏡、陶俑、古籍、造像、古磚等皆愛集藏。1924年他應邀去西安講學,課間余暇,約了幾位朋友去逛古董鋪。魯迅先生進門就問店員:可有“魯吉”?結果問了好幾家,店員都不知“魯吉”為何物。因為魯迅說的是紹興官話,西安人誤聽為要買“鹵雞”,古董鋪怎么有“鹵雞”出售?其實魯迅要買的是弩機。此事魯迅在1924年日記中寫得明白:“8月1日晴。上午同孫伏園閱古物肆,買小土偶人二枚,磁鳩二枚,磁猿首一枚,彩畫魚龍陶瓶一枚,共泉三元。以猿首贈李濟之。買弩機大者二具、小者一具,其一有字,共泉十四元。”日記中所記“弩機”既非“魯吉”,更非鹵雞,乃是一種創始于戰國的青銅與木合制的發矢之器。魯迅在《偽自白書·觀斗》中說:“弩機的制作早已失傳了,必須待考古學家研究出來……”由此也可看出魯迅收購古器皆為考證古代歷史和搶救文化遺產。
漢代嘉祥畫像拓片
獨角獸拓片
唐代鎮墓獸
明清花壽字碗
端平通寶錢
得壹元寶錢
宋刻本佛經殘葉
上一篇:印章趣談·魯迅
下一篇:信札趣談·黃君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