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一世生平簡介,魯道夫一世歷史評價,魯道夫一世怎么死的?
魯道夫一世(RudolfⅠ,1218—1291),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創建人。在其統治期間,他把一個分裂的德意志帝國聯合成為一個以奧地利為政治中心,由哈布施堡家族進行統治的、幅員遼闊而政治上松散的政體。
魯道夫的先祖于公元1020年在瑞士位于羅伊斯河和阿爾河合口處的南部山區維爾伯樂山上興建了一座宏偉的寓所城堡,叫哈布斯堡,意為“財富之堡”。魯道夫的家族由此得名。魯道于1218年5月1日生于瑞士地區里姆堡。他的一位先祖曾跟隨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遠征意大利,戰死疆場。祖父曾是帝腓特烈二世的一名寵臣。父親阿爾伯萊希特四世伯爵以種種段,使哈布斯堡家族在上阿爾薩斯地區獲得采邑和各種特權。親海爾維希是基堡伯爵的繼承人。前妻格爾特魯德是霍恩堡公的繼承人,后妻伊薩帕拉是法國勃艮第公爵的一位女兒。
1240年其父去世,22歲的魯道夫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家業他善于鉆營,頗具大志。1241年和1245年,他到意大利的法扎、斯波萊托和維羅納,在其教父、皇帝腓特烈二世之處逗留兩年。魯道夫愛好習武,經常率兵揮戈征戰,擴大領地。他強占了瑞士托根堡伯爵的領地,攫取了一些帝國田園和無主領地。又接管了其母繼承的基堡伯爵國和前妻繼承的霍恩堡公國的領地。他不惜金錢,購買了一些修道院地產。通過上述種種手魯道夫將阿爾薩斯、萊茵河流域和瑞士一帶的領地連成了一使哈布斯堡家族逐漸成為德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諸侯。
1254年,德國歷史上第三個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所有的皇位繼承人先后死去。于是這個王朝宣告結束。經一場激烈爭吵,1257年德意志諸侯選舉了英國康沃爾的查理和班牙的卡斯提爾國王阿爾馮斯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這兩位外人雖然冠以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并不關心帝國的事務。一位皇帝加冕后便返回英國。第二位皇帝從未踏上過德意志領袖,皇位實為虛設。1254—1273年史稱“皇位虛懸時期”。期間,德國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封建公國。封建主之間互相爭,極力把屬于帝國的土地據為己有。魯道夫就是在同其他諸侯奪土地的戰斗中,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當時許多騎士不足自,以搶掠商人和農民為生。封建無政府狀況籠罩著德國。整個家貿易受阻,民不聊生,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德國偉大的作席勒在一首敘事詩中稱“皇位虛懸時期”為世道紛亂、極為可怕20幾年。
1272年,兩個徒具虛名的皇帝之一英國的查理逝世,引起諸對于皇位的爭奪。魯道夫為獲取皇位,便施展謀略。他一方面得了一位頗有影響的公爵舅父的支持,同時又將兩個女兒嫁給巴伐利亞公爵和萊茵伯爵,獲得了這兩位有勢力的諸侯和其它些諸侯的支持。當時,德意志諸侯也愿意選舉一位其力量不危諸侯權力和獨立地位的帝國皇帝。因此,在1273年10月1日奧斯堡帝國議會上,魯道夫伯爵當選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號稱道夫一世。為了取得教皇對其帝位的承認,魯道夫一世首先承了歷代皇帝只重視意大利而過分忽視德意志事務政策的失敗,棄了帝國對意大利的要求,把帝國對羅馬的權利交與教皇。教皇格利哥里十世不僅支持魯道夫一世,而且還親自說服另一位徒具虛名的帝國皇帝阿爾馮斯放棄皇位,擁戴魯道夫一世。
魯道夫一世登上皇位,結束了德國歷史上的“皇位虛懸時期”。此時他已是一位身經百戰和精通世故的政治家。這位55歲的帝國皇帝決心集中精力于德意志事務和擴大王室領地勢力。魯道夫一世加冕時宣誓:維護帝國法律和秩序,重建帝國的權利。他收回了一些小諸侯非法竊奪的帝國土地,并頒布了一項“國內和平”法令。該法令規定,任何人不得繼續對他人作戰。如有違者,定受帝國法庭制裁。一些強盜騎士仍不關心國內和平,繼續為非作歹。魯道夫一世便派兵摧毀他們的城堡,處決了許多強盜騎士。經過多次戰斗,把他們制服了下去,從而取消了過境盤剝重稅。萊茵河流域的農民不堪忍受諸侯的殘酷剝削和壓迫,1285年舉行起義,席卷了許多地區。魯道夫一世殘酷地鎮壓了這次起義,并對起義首領腓特烈處以火刑。在鎮壓農民起義方面,他頗得貴族的贊助。
為了加強對帝國的管理,他時常召集由諸侯、僧侶、城市代表參加的帝國議會;在帝國各地設立了有固定收入的“秘密使臣”,充任地方裁判法官;在阿爾薩斯、士瓦本和法蘭克尼亞地區設立了帝國地方行政區,行政區長官可隨時罷免。為了避免領主對帝國事務的過份干預,他首次規定帝國土地和各諸侯的土地原則上分開。在促進城市繁榮方面,他承認了帝國城市的獨立地位,并把一些村落提升為帝國城市,準許帝國城市代表參加帝國議會,討論涉及城市本身的問題。與此同時,魯道夫一世向城市征收年度稅、特種稅和財產稅,彌補在意大利放棄的賦稅收入和早就失效的諸侯稅,以增加帝國的收入。魯道夫一世通過實行上述措施,使“皇位虛懸時期”之后神圣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重新得到了管理。他所推行的地方行政長官制和城市代表參加帝國等級代表會議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內的安寧和秩序,有助于城市手工業和市民階層的發展。
魯道夫一世的皇權有限,只能支配自己領地的軍隊,無法左右諸侯相爭的局面。他猶如一個與其它大封建主平等的頭號大封建主。他十分清楚,只有擴大王室領地,才能增強自身同諸侯相處的地位。不久,他便同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展開了爭奪奧地利的戰爭。
公元十二——十三世紀,奧地利是霍亨斯陶芬王朝巴本堡家族的一個公國。1246年,巴本堡家族的最后一個成員“好斗者”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進行的一次邊界沖突中陣亡。該家族由此斷絕了爵位繼承人,從而引起鄰邦諸侯爭奪奧地利領地的斗爭。1251年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乘機率領軍隊占領了巴本堡家族領地奧地利、士底里亞、克倫地亞和克萊因。羅馬教皇和德意志其它諸侯對于奧托卡二世的舉動甚為不滿。魯道夫一世利用此種情緒,以上述土地并非授與奧托卡二世作采邑為名,要求他撤出奧地利等地,將土地歸還帝國。奧托卡二世拒絕承認魯道夫一世的皇位,對于向他提出的要求持蔑視態度。1275年,魯道夫一世宣布了驅逐奧托卡二世的帝國法令。
一年之后,在諸侯和貴族的支持下,魯道夫一世率領軍隊向奧地利進發。他把自己率領的軍隊和匈牙利國王拉迪斯勞斯四世率領的軍隊分作兩路,從左右兩側向中間夾擊,形成強大的鉗形攻勢,向奧托卡二世軍隊駐扎地維也納東部馬池河戰場殺去。此時,奧托卡二世獲悉國內貴族暴動的陰謀之后便不戰而和,表示愿意臣服于魯道夫一世,答應歸還奧地利和其它被占的土地。魯道夫一世為了安撫奧托卡二世,答應授與他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為采邑。
但是,奧托卡二世并不甘心于失敗。他在反對魯道夫一世權力增長的西里西亞和波蘭諸侯的支持下,集結了圖林根、勃蘭登堡和巴伐利亞諸侯的軍隊再次征戰。魯道夫一世這次的軍隊并不太多。除去自己領地的軍隊之外,得到了匈牙利國王拉迪斯勞斯四世和梯羅爾邁哈德二世伯爵的軍事援助。1278年8月26日,兩軍在馬池河戰場發生激戰。魯道夫一世指揮左翼大軍首先擊潰了奧托卡二世的部分軍隊。但是右翼大軍卻陷入嚴重困境。后來,魯道夫一世指揮的援軍及時趕到,擊潰了波希米亞的軍隊,殺死了奧托卡二世,取得了全殲奧托卡二世軍隊的勝利。馬池河戰役成為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確立統治的重要轉折點。
在同年召開的奧格斯堡帝國議會上,魯道夫一世把奧托卡二世撤出的奧地利等地作為帝國分配的采邑歸為己有。1282年底,在帝國諸侯的贊許下,他把奧地利、士底里亞和克萊因分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伯萊希特和魯道夫,后來把克倫地亞分給他在反對奧托卡二世戰爭中的忠實盟友梯羅爾的邁哈德二世伯爵。同年,魯道夫一世根據一項家規,立長子阿爾伯萊希特為奧地利公國及其領地的唯一國君,由此建立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該王朝對奧地利的統治直到1918年才告結束。
魯道夫一世在其統治的最初年間,還合并了瑞士、士瓦本和阿爾薩斯的大片土地,并試圖恢復士瓦本公國和勃艮第——阿雷拉特王國。在其擴充王室領地的活動中,“婚姻外交”起了重要作用。1278年,魯道夫一世為女兒尤塔和奧托卡二世的兒子、波希米亞的王位繼承人溫策爾舉行婚禮的同時,又為同名的兒子魯道夫和奧托卡二世的女兒昆尼君德也舉行婚禮。1281年,他又把一個女兒嫁給勃艮第伯爵,1284年又讓一個兒子娶了勃艮第公爵的女兒。這幾樁婚事均在魯道夫一世擴充領地與家族勢力的謀略之列。阿爾伯萊希特及其后代,在奧地利領地的基礎上,也不斷進行擴張,使奧地利在神圣羅馬帝國內的首要地位得到保障。
魯道夫一世晚年極力周旋于各諸侯之間,試圖使長子阿爾伯萊希特繼承帝國的皇位。由于德意志諸侯不滿意魯道夫過份加強哈布斯堡王室的權力,畏懼日趨強大的哈布斯堡王室會采取限制他們政治獨立的措施,所以他們于1287年在維爾茨堡召開的帝國議會上,并未選舉阿爾伯萊希特,而是推選拿騷的阿道夫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只是到了1298年,德意志諸侯才廢棄了前者的帝位,選舉阿爾伯萊希特為皇帝(1298——1308在位)。在阿爾伯萊希特之后,德意志皇位相繼落入盧森堡和巴伐利亞家族手中。1437年,帝國的皇冠又重新屬于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自此之后,這個王朝直到1806年8月6日被拿破侖打敗的弗蘭茨二世放棄帝國皇帝的稱號止,歷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達300多年之久,歷任奧地利帝國皇帝達600多年之久(1282—1918)。
1291年夏季,73歲的魯道夫一世預感到死期臨近,他便從麥斯海姆來到施佩耶爾城,于7月15日逝世,安葬于該城薩利安王朝和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國王和皇帝陵園。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17.html
上一篇:魯登道夫生平簡介,魯登道夫歷史評價,魯登道夫怎么死的?
下一篇:黎塞留生平簡介,黎塞留歷史評價,黎塞留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