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經和經學
“經”字最早見于周代銅器銘文。《說文》:“經,織縱絲也。”這是“經”的最初意義。“經”作為書名,最早見于《國語·吳語》的“挾經秉桴”。“經”本來不獨指儒家經典,比如,墨家就有《墨經》,只是后來才為儒家獨有。作為儒家典籍的“經”的含義,說法不一,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經”即常道,指垂教萬世、永恒不變的真理。這是東漢班固在《白虎通義》中發揮的見解。可以說,儒家典籍取得獨尊地位后,“經”就被賦予了這樣的含義。
儒家的經書,孔子之前有六部,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其中的《樂》在戰國時失傳。所以漢武帝時立經學博士,只立了五經。以后又有了七經、九經、十二經、十三經之名。關于七經,有三種說法: (1) “六經”加《論語》; (2) 東漢為《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 (3)“五經”加《周禮》、《儀禮》。九經也有不同說法: (1)《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 (2) 《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楊伯峻《經書淺談》導言,中華書局1984年7月第1版)。唐文宗太和年間,刻十二經于石,立于國學,這十二經是 《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至宋代,《孟子》被提高到經書的地位,這就是傳統的十三經。
“經學”即是隨著“經”的產生而出現的訓解、闡述、議論“經”的學說。“經學”一詞,最早見于《漢書·兒寬傳》:“寬為掾,舉侍御史。見上,語經學,上說之。”但經學的源頭,后世學者往往推到子夏和荀子。實際上,近世學者一般認為《周易》中的《卦辭》、《爻辭》是西周初的作品,《尚書》是夏商周三代的部分歷史文獻的匯編,《詩經》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禮》(《儀禮》)成書于東周時代,而《春秋》則是魯國史官記載的編年史。這些書的成書,有的距孔子有幾百年,其間必有人一代一代地進行傳播和整理,孔子只不過是一個集大成者。這個過程中,這些傳經的先師們,難免會有個人的意見和取舍,因此可以說,隨著經書的出現,經學也就濫觴了。不過,經學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統治學說,蔚為洋洋大觀,則開端于漢武帝時期。
由于儒家經書在封建社會所處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經學也成為封建社會的盛學。經學書籍汗牛充棟,僅《四庫全書總目》中著錄的經部書籍就達一千七百余部,約兩萬卷。許多學科都在經學的羽翼下發育發展。經學的發展,粗略地按兩條線索交替進行。其一注重義理,如:西漢今文經學、魏晉玄學化經學、宋明理學化經學,其覆蓋面幾乎涉及整個西漢以后的哲學。其二注重名物訓詁,如東漢古文經學、清代乾嘉漢學、音韻、訓詁、考據等學科則隨其發展而發展。
上一篇:沈(括)學·沈學概念
下一篇:古代舞蹈·綿延之舞:古代舞蹈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