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庠
大宋帝國的建立,暫時恢復(fù)了華夏一統(tǒng)局面,隨著宋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為帝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成就了中國封建社會中一段輝煌的歷史。
北宋前期、中期的統(tǒng)治,一般都還比較清明,從宋真宗末年,到劉后預(yù)政乃至仁宗繼位這一段,內(nèi)憂外患已開始暴露,國勢不比從前,但帝國之龐大框架的威嚴依然存在。這就更迫切地需要當權(quán)者重視科舉,廣納耳目,舉用更多的文人雅士為其出謀獻策,甚至粉飾太平。
宋庠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里,在由無數(shù)個歷史偶然串成的舞臺上出場、表演、隱退。
一、命運的恩寵
宋庠,字公序,至道二年(996)出生于安州安陸(今屬湖北)。父親宋


然而,不幸的是哺育這兩兄弟的慈母沒能看到兩個兒子給宋家?guī)淼臉s耀,很早就死去了,年幼的宋庠與宋祁寄居外祖家。那是一段比較簡樸的生活。有一年冬至,他們請朋友飲酒,宋庠解釋說由于手頭沒錢,只好用劍鞘上鑲裹的一兩多銀子來置辦。話音沒落,宋祁大笑道:“冬至吃劍鞘,年節(jié)當吃劍耳。”正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生活的寒素,兄弟二人皆能從容面對,莫不如清水中的水仙,花雖未到張放的時候,即已經(jīng)有絕于俗的身姿了。
后來,宋庠和宋祁隨著父親輾轉(zhuǎn)來到雍丘(今河南杞縣),那里靠近大宋帝國的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這一點對他們甚為重要,帝王的神威,達官顯貴的奢華,唐宋詩歌詞賦的優(yōu)雅,都隨著書塾里青燈旁《四書》、《五經(jīng)》的誦讀聲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乾興元年(1022),久病的真宗皇帝死去,幼子仁宗即位。先前預(yù)政的劉太后索性垂簾,擔(dān)當起皇帝應(yīng)盡的一切責(zé)任。誰也不會料到,這個后來被追謚為章獻太后的女人竟改變了宋庠兄弟的命運。此時宋家二子都已少負盛名。宋祁思路敏捷,喜歡大塊大塊地做文章,不時地發(fā)表些對時政的議論,興致到處,每每淋漓痛快,字句精辟,總能讓人點頭稱是。這也許與他本人辦事明快爽利、桀驁不羈的品性有關(guān),另一方面,這種性格也往往使他不善于給人余地回旋,留下鋒芒太過的印象,日后為官為臣也不似其兄那么有起色。他曾因言辭不謹?shù)米镯n琦,在他晚年從四川遷職回京的問題上,韓琦一再作梗。宋祁不久就去世了,再沒能回到京城。在他做翰林學(xué)士的時候,正巧逢上仁宗加封寵妃張氏為貴妃,他看不慣,又是讓有關(guān)部門制冊,學(xué)士院寫詞文,又是加蓋一系列公章的陳規(guī)陋條,不等官制文件下達,就寫好詞文用了印并徑直送了上去。結(jié)果,不僅惹怒了張妃,也使仁宗感覺受到侮辱,對宋祁的這層印象始終無法去除。
宋庠則是另外一種風(fēng)格。他生就一副好男兒體貌,有股天生的聰明干練,知道的東西比別人多,但偏偏不愛顯示,別人發(fā)現(xiàn)得最多的是溫厚儒逸、知書識體。至于宋庠所做出的文章,雖比不上宋祁精美風(fēng)流,卻自然而然地顯出清逸超脫的風(fēng)味來,莊重而不失靈秀,素樸而透著高雅。當初他還是安州布衣時,即以一聯(lián)“漢皋佩冷臨江失,金谷樓空到地香”的“落花詩”博得知州大人盛贊,足見其為時人推崇。宋庠所具備的這些,是眾多知識分子趨而求之的,它們是躋身仕途的有利基礎(chǔ),又是千百年封建傳統(tǒng)文化沉淀出的理想人格的內(nèi)核。那個時代的著史者在品評宋庠、宋祁二人的時候,總是讓宋庠占上風(fēng)。他們在當時的影響,僅從“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別之”就可略見一斑。
天圣二年(1024),宋庠和宋祁一同參加科舉。宋代發(fā)展了唐朝的科舉制度,從宋太祖后期有了一種常規(guī): 舉人經(jīng)禮部試(省試)之后,必須再通過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才算最后排定名次,即成為“天子門生”。據(jù)說,宋庠省試成績本不是第一,也許是他臨陣發(fā)揮不好吧,作《良玉不琢賦》,寫下“懷奇擅名”、“而無刻畫之名”的句子,重復(fù)一韻。主考大人不忍心埋沒人才,竟然偷偷將“擅名”改為“擅聲”,得到一份圓滿的答卷。繼而在章獻太后主持的殿試上作《德車結(jié)旌賦》的時候,宋庠又偏偏押錯一韻,然而,他實在幸運得很,經(jīng)考試官奏稟太后,他的名字依然魁登榜首,作為北宋中葉的又一名狀元名垂史冊。至于宋祁,他的筆下功夫雖不遜于宋庠多少,但似乎一開始就不那么得意,莫名其妙地被排在第10位。
二、皇帝身邊的學(xué)問
從踏上仕途的那一天起,宋庠就受到章獻太后賞識。高中狀元,得到大理評事的封職不久,老太后把他召到跟前隨便詢問,傳下詔書,讓他兼任太子中允。最初幾年,宋庠沒遇到什么挫折。北宋政府除了通過科舉制度封官,還有恩蔭制度以及薦舉孝廉等封授制度,再加上官場中營私舞弊,給愿意花錢買官的人打開了方便之門,官僚階層驟然龐大起來,而憑各種關(guān)系混上仕途不學(xué)無術(shù)的“阿斗”型人物在朝廷內(nèi)外不占少數(shù)。相形之下,年紀輕輕而又才華橫溢的宋庠好比鶴立雞群,很快升到左正言的位置。這個官職級別雖不很高,卻負責(zé)朝中的規(guī)諫諷諭,皇帝朝政的過錯,大臣百官任用不當,三省至一切官署的過失,都可以當朝諫正,故而地位是很重要的。宋庠在這個職任上,明道二年(1033),章獻太后不幸得病死了,年輕氣盛的仁宗皇帝登上寶座。本來這對于曾做過太子老師的宋庠來說是絕無不利影響的,可他畢竟是個書生味很濃的人,無意之中做了件冒犯皇帝的事。不知新登基的君王膩煩了皇后與幾個美人的爭風(fēng)吃醋,還是很有興趣地想檢驗一下手中無上的權(quán)力,在繼位這年年底,就借口皇后沒給他生下兒子而廢逐出宮。一時朝野皆驚。宋庠壯著膽子多說了幾句,龍顏不悅,他受到“罰款”的回報。一絲苦澀的滋味襲上心頭,宋庠意識到即使他得到皇室的器重,也不能對神龍的尊嚴有什么微詞,“伴君如伴虎”,他做官的最大職責(zé)便是一力維護天子、天朝的榮耀。
過了些日子,仁宗皇帝的怒氣漸漸消退,他到底是個有頭腦的人,便讓宋庠做知制誥,起草詔書、赦令一類文件。這無異是仁宗的友好表示,宋庠積極地做出反應(yīng),很快他就針對科舉時文人武士混雜受皇帝考測的做法提出疑問,認為這既不符合朝廷祖制,也有損君王禮待天下賢士的名聲,最好文武分試。仁宗非常痛快地聽從了,至此,二人的關(guān)系變得相當融洽,甚至超過從前。然而,宋庠還能有如初的心境嗎?仁宗皇帝已經(jīng)不是當年聆聽他訓(xùn)導(dǎo)的懵懂頑童了,而他自己則永遠是一名臣下、侍仆。
宋庠兼任知審刑院,參與處理過這么一件案子。密州(今山東諸城)地頭蛇王澥私自釀酒時被鄰人發(fā)現(xiàn),他誣鄰為盜,慫恿手下將鄰人父子4口殺死。當時北宋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對鹽、酒等物品實行專賣政策,在各州縣都有酒務(wù)專管釀酒、賣酒,王澥私自造酒按法制是要嚴懲的,何況他又出了人命。但由于有當朝宰相陳堯佐替他說情,案子一時陷于窘境。宋庠在此關(guān)頭表現(xiàn)出異常的堅決,最終判了王澥死刑。這件事深使仁宗滿意。宋庠改任權(quán)判吏部流內(nèi)銓,升為尚書刑部員外郎。
此時的仁宗皇帝,了然宋庠的一片忠心,信任有加,他決定更迅速地將他提拔到自己左右,于是提出任命宋庠為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北宋自建國以來,就不斷地分割宰相(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權(quán)力,不但添設(shè)“參知政事”為副相,還用樞密使、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quán),故而這幾處職位都是舉足輕重的,也足見仁宗對宋庠的垂愛。迫于沒有從知制誥破格提拔參政的先例,仁宗先封了他一個翰林學(xué)士。其實,宋庠那會兒并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名郊,字伯庠。一天,他和仁宗在一起,仁宗帶著戲謔的口吻對他說: “你這名字倒很有趣的呢。宋,與帝國承天啟運的大號相同; 郊,不就念‘交’么?”其實,這點發(fā)現(xiàn)并非仁宗的創(chuàng)造,有人嫉妒宋庠的才華,別有用心地這么提醒皇帝。仁宗信任宋庠,并沒在意,隨口說說而已。宋庠呢,卻馬上改掉“郊”字,更名為“庠”,字公序。仁宗有些詫異,但很快高興起來。
三、兄弟間的反差與一致
當宋庠這個哥哥平步青云的時候,弟弟宋祁怎么樣呢?中進士之后,宋祁被委派為愎州(今湖北天門)軍事推官,不久轉(zhuǎn)做國子監(jiān)直講、太常博士等職,又被提升為尚書工部員外郎。他一向條理分明,對時弊看得透徹,上疏,痛陳官吏、廂軍、僧道之“三冗”,并道場齋醮、寺觀、使相節(jié)度之三費,又逐條提出根治措施,請求皇上躬身自儉,改變朝廷財政日益緊張狀況。慷慨陳詞,提醒當權(quán)者注意“積貧積弱”之國勢的苦心躍然紙上。
一向拿得起放得下的宋祁也有苦悶的時候。上元夜,他和歌妓們一起玩笑,一杯接一杯地喝酒,真應(yīng)該重新快活起來的——那些他叫上或叫不上名字的善良女人永遠都喜歡他,甚至崇拜他,他說什么做什么,她們永遠都會贊同。在書院通宵讀書的宋庠送信給他: “聽說你挑燈夜宴,窮奢極侈,不知是否還記得我們一起吃爛菜的日子?”宋祁笑著讓來人回稟: “你去問你家相公,我們當初吃剩菜冷湯,又為了什么呢?”宋庠一向潔身自好,品行堪為人模,宋祁卻喜歡浪漫的生活,燈紅酒綠,花香人妍,他不認為是墮落,倒是以為找到暫時忘卻官府中令人窒悶空氣的方法了。詞曲可以回腸,于是寫詩填詞這些原本閑暇時的愛好竟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曾經(jīng)因為一聯(lián)“色映堋云爛,聲迎羽月遲”,京城舉子贈以“宋采侯”的美稱; 出任工部尚書第二年,又于《玉樓春·春景》吟出“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的佳語,在上層社會不脛而走,旋即得“‘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的雅號。
寶元二年(1039),宋庠官拜參知政事,宋祁的職務(wù)頻繁更動。宋庠依然是不急不火溫文爾雅的樣子,他認為國家面臨許多困難,并非精簡人員和讓皇帝厲行節(jié)約就能解決的,而是急需完備朝廷綱常,重振天子聲威。他深入研究先朝典制,對廢免在正殿之上設(shè)置儀仗隊的做法深表遺憾。
盡管宋庠至慎至靜,克盡職責(zé),但頂頭上司——宰相呂夷簡與他過不去,他被罷免參知政事。在廢黜郭皇后那件事上,呂夷簡竭力贊成皇帝,就和宋庠結(jié)下怨仇,于是給仁宗打小報告,說宋庠私結(jié)朋黨,如鄭戩、葉清臣等等,都有鼻子有眼地列在“黑名單”上。恰在此時,又發(fā)生了一件事。呂夷簡素來對范仲淹懷有敵意,一次,見到范仲淹寫給西夏元昊書信的錄本奏報,故意當宋庠的面自言自語地說: “哎呀,哪有守邊重臣和叛敵通信的?”(西夏國曾對宋稱臣)又說: “奏本這么寫,誰又知道他到底對元昊說了些什么呢?”宋庠聞聽事關(guān)重大,第二天便參了范仲淹一本。呂夷簡站出來說: “私自寫信當然不應(yīng)該,可若說范仲淹對皇上有二心,那是萬萬不對的。”宋庠反倒成了造謠誹謗的小人。宋庠出了京城,任揚州知府,不久,又跑到鄆州(今山東東平)。“一榮俱榮,一辱俱辱”,宋祁也被調(diào)派陳州(今河南淮陽)。
慶歷元年(1040),迫于朝野形勢,仁宗做出些改革朝政的姿態(tài),推行參知政事范仲淹的一些主張,實行所謂“慶歷新政”。然而,變法開始就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范仲淹等人被迫離職,變法流產(chǎn)了。那時章得象做宰相,仁宗向他征求可以接替范仲淹的人選,章得象推薦宋祁。仁宗召回宋庠,第二年,改任樞密使。皇祐元年(1049),宋庠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迎來官宦生涯最顯赫的一刻。這時,他居然請求恢復(fù)群臣家廟制度,提議被擱淺。
宋祁復(fù)被召為翰林學(xué)士,上奏指出人主應(yīng)當加強專制,選拔賢能之士,敦促皇帝首先解決有關(guān)社稷安危的大事。簡明扼要,切中時弊。北宋王朝多次與西夏作戰(zhàn)失敗,實行清野固守政策,良將精兵屯衛(wèi)的重點放在陜西、河?xùn)|(今山西),宋祁則認為河北是防范重點。論戰(zhàn)略地位,那里是打擊勁敵契丹的門戶; 論地理形勢,卻無險可倚。進一步進言,提出增強精銳步軍,對付契丹騎兵,以及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縣)兵權(quán)指揮權(quán)統(tǒng)一問題。為了具體、細致地闡述這些思想,宋祁做《御戎論》7篇,獻給皇帝。
宋祁的職位不時提升,很快官拜三司使。這個官銜并無多少實權(quán),處處受樞密院牽制。據(jù)言,三司的將領(lǐng)多用資歷淺、容易駕馭的人擔(dān)任。當初有人推薦宋家兄弟時,皇帝曾說:“大的(宋庠)可以重用,小的(宋祁)每若上朝,大臣們的不是就都出來了。”
一天,宋祁偶過繁臺街,巧遇內(nèi)宮彩車,不意聽得車中有人輕聲喊他“小宋”,待回過神來,車早已遠去,卻勾起宋祁對人生機緣的滿腹感受,歸而作《鷓鴣天》詞,其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當時亦廣為傳唱,甚至聞于仁宗耳中。被召見的宋祁亦懼亦愧,不料仁宗寬容大度,甚至將那天車中宮人的賞賜給了宋祁。那首詞末兩句為“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仁宗居然開起玩笑來,說道: “蓬山不遠了。”
四、痛苦的沒落
3年為相生涯,宋庠沒有什么驚人的舉動。他固執(zhí)地恢復(fù)完備朝綱、禮制,朝中任何一件事情,都用禮法衡量。他剛做參知政事的時候,皇帝召集樞密院和中書門下“二府”要臣到資政殿,要他們對朝政發(fā)表意見,宋庠認為這種討論方式有失禮節(jié),輕視朝臣。仁宗這么做并非心血來潮,他嫌宰相陳執(zhí)中既少學(xué)問又缺乏能力,想借機整治一下,偏偏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真是哭笑不得。宋庠認為,宋制禮法關(guān)系社稷,若是被當做戲弄人的工具,即便是當今圣上,他也是要進言干預(yù)的。
宋庠沒有多大建樹,大臣們不滿,仁宗對他也不那么熱情了。這時又發(fā)生一件事,給了諫官包拯以彈劾的口實。越國夫人曹氏有個叫張彥方的門客,竟敢偽造公文替人補官,犯了死罪。這樣一名無恥之徒竟跟宋祁的兒子有關(guān)系,故宋庠家法不嚴、縱容子弟的過錯就很明顯了。他很快地辭去宰相職,出知河南府,包拯還指責(zé)他的家人挪用公款,生活浪費,于是他被放到亳州(今屬安徽)。接下來就是不停的奔波,一會兒是許州(今河南許昌),一會兒是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一會兒又是相州(今河南安陽)。宋庠已經(jīng)60多歲,秋霜染鬢,驕傲與奮斗已經(jīng)成為歷史。仁宗并沒有忘記他,封給“莒國公”爵位。“國家一定要鞏固根本。京畿周圍置軍40萬,守內(nèi)虛外,這是太祖的遠謀,不可輕易更改。”他依舊談?wù)撝螄馈?br>
宋祁年過50,被召主修《唐書》。古今歷史的參照,使他發(fā)出“乃知文章之難”的感嘆,每見從前寫出的東西,幾乎到了“憎欲燒之”的地步。因為兒子交友不慎,他被彈劾出京,亦將《唐書》書稿帶在身邊,每每歌舞宴樂之后,雅興勃發(fā),便閉門燃燭,通宵著作。當朝韓宰相屢次阻撓他回京遷職,又有諫官說他生活奢侈腐化。于是,他沒能再看汴梁城一眼,只留下“碧云漫有三年信,明月常為兩地愁”的不盡遺憾。
公元1061年,宋祁死在群牧使任上。遺奏中,奉勸皇帝為定人心、防禍患,應(yīng)早定太子人選。喪葬禮節(jié)無所謂,不請謚,不立石人石馬守墳……他唯一的要求是請哥哥代他照料兩個最小的孩子。
有個叫沈邈的官員老跟宋庠過不去,后來的兒子吃了官司,府尹想替宋庠出口氣,卻被勸止了。終日,宋庠攜亡弟的兩個孩子各處游玩,相識與不相識的人,有官職與無官職的人,見了許多,回到家中,書是他最好的朋友。
公元1064年,英宗繼位,宋庠告老還鄉(xiāng)。英宗沒有答應(yīng),讓他出判亳州(今屬安徽),御史不同意宋庠帶著那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同赴任,英宗說: “宋庠年紀大了,讓孩子跟隨著他,又會怎么樣呢? ”宋庠明白,英宗留用是礙了先帝的情面。剛到亳州,他就請求辭官。治平三年(1066),宋庠靜靜地死去了,謚號“元獻”。英宗為他的墓碑題寫“忠規(guī)德范之碑”字樣,并為宋祁追謚“景文”。
宋庠、宋祁都有不少著述。宋庠留下別集40卷、《國語補音》3卷、《紀年通譜》12卷、《掖垣從志》3卷; 宋祁著文集百卷、《大樂圖》2卷、修撰《唐書·列傳》150卷。
上一篇:孟宗獻
下一篇: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