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川南之旅·自貢·千年鹽都
自貢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支流釜溪河穿境而過。史載,東漢時期古人即在此鑿井采鹽,此后以盛產質量精良的井鹽聞名宇內,有“千年鹽都”之譽。自貢之名即為鹽井演化而成的兩個地名“自流井”和“貢井”的合稱。鹽都勝景有燊海井、天車和鹽業博物館等。
自貢山水雖不足道,名勝古跡卻獨步天下,其中以鹽都勝景、恐龍化石、自貢燈會并稱自貢“三絕”。
近年來,在傳統彩燈藝術與燈會習俗基礎之上推陳出新、發揚光大的“自貢燈會”,走出四川盆地乃至國門,征服了海內外的觀眾,一時名噪天下,人謂:“北有哈城冰燈,南有自貢燈會。”
發仞于東漢章帝時期的自貢地區井鹽生產,在晉代初具規模,唐宋時聞名全川。清代發展成全省鹽業中心,年產量占全川的二分之一以上,銷往滇、黔、湘、鄂等省,全國竟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依賴自貢井鹽,而今更是遠銷海內外。古往今來,自貢這片土地上先后開鑿了1萬多口鹽井,已生產食鹽7000萬噸。被譽為“世界鉆井之父”的自流井成了世界古代深井鉆鑿技術的象征。
自流井氣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行大規模工業性開采的天然氣田。古代自貢人創造了系統的巧奪天工的井鹽生產技術和工藝。昔日鹽場已成勝跡。主要有燊海井、小橋井、東源井、大十四、鹽業歷史博物館等。
燊海井,位于自貢市大安區北街長堰塘,開鑿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道光十五年(1835),深達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一百五十余年間,日噴黑鹵(鹽水)萬余擔,日產天然氣8500立方米,燒鹽鍋八十余口。時至今日,殘損嚴重的井下設施經過修治后,仍可日產天然氣約1500立方米。1984年,燊海井井上部分恢復了歷史原貌,占地1500平方米,全面維修了碓房、大車房、灶房、柜房。游人在這里可以了解昔日古鹽場天然氣采輸、采鹵、天然氣煎鹽等傳統技術和工藝,以及人力搗鑿井、牛車汲鹵、火花煎鹽的情景。
小橋井,是自貢唯一的一口開鑿于清乾隆年間的天然氣井,也是目前已知的全國天然氣持續生產時間最長的氣井。該井位于自流井區的六廠壩,現已按原貌修復,井口直徑只有7.6米,基本保持了清代前期的井型和井灶的生產實況。
“天車”是木制井架的俗稱,自貢曾有過高達113米的井架。離市中心7公里的大十四、新十六井木制井架分別高88米、86米,是中國井鹽生產現存天車中最高的兩架。它們各以一千根圓木捆扎而成,立于井口,直插云天,氣勢雄偉,充分顯示了“輥工”的智慧,既是鹽場一大奇觀,亦是千年鹽都的象征。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又稱西秦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歷時十六年才建成,是陜西鹽商集資興建的“同鄉會館”,俗稱陜西廟,亦名關帝廟。該會館坐落在自貢市中區的龍峰山下,設計精巧,融明清兩代宮廷建筑與民間建筑風格于一爐,殿閣巍峨、金碧輝煌。道光七年(1827),本地著名建筑師楊學三主持大規模培修擴建,“壯麗倍半”,亭角檐牙,交相穿鑿,殿宇軒廨,摩肩接踵。布局上因地制宜,密中見疏,錯落有致,整個建筑群由前至后,層層加高,有富麗堂皇、造型奇特的武圣宮大門,還有各具特色的獻技樓、大觀樓、福海樓、金墉閣、奎閣、正殿,并匠心獨運地將不同形制的屋頂巧妙組合為雄偉的復合大屋頂。精妙絕倫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更令人眼花繚亂。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自貢地區鹽業發展史上,鹽商匯聚的西秦會館亦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1959年,經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倡議,郭沫若題寫館名,以西秦會館為館址,成立了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該館主要收藏、研究、陳列以自貢地區為中心的四川鹽井歷史文物和資料。《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公元前250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的《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陳列,有為數甚多的史籍、文物、實物、模型、圖表、雕塑、錄像、幻燈等,展示了自李冰開鑿廣都鹽井以來二千二百多年四川鹽業生產的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博物館》季刊以《鹽都自貢技術博物館》為題向世界各國介紹了此館。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黔西之旅·黔西·千古風流一夫人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臨汾·華夏文明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