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
宋仁宗時,江西金溪縣出了個神童,遠遠近近,名噪一時。這個孩子叫方仲永,家里祖祖輩輩種田為業。仲永五歲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文房四寶。忽然有一天,他哭哭啼啼地告訴大人,他要寫詩。父親沒法,只得從鄰居家借來筆墨給他。萬沒料到,仲永濡墨揮毫,一口氣寫下四句詩,并且題寫了自己的名字。請秀才們一看,竟博得稱贊——詩的主題是孝養父母和團結本家。
天才一經發現,立即突飛猛進。從此,人們指點某事某物讓他即興賦詩,他總能脫口而出,并時有佳句或美妙的意趣。
于是,縣里的秀才或富貴人家,常常把仲永的父親請到家里,待為賓客,也有人花錢求仲永寫詩。作為種田人,仲永的父親何曾受過這樣的禮遇?于是天天拽著兒子走街串戶,拜謁名流。日復一日,小仲永根本得不到念書學習的機會。
仁宗明道年間(公元1032—1033年),大詩人王安石利用探親的機會,在舅家見到了這個早有耳聞的神童,并命他作了一首詩。仲永年已十二、三歲,詩卻平平淡淡,和傳聞很不相稱了。七年之后,王安石又來舅家,再一打聽,方仲永的詩才已完全消失,純乎是一個普通人了。
方仲永天資過人,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幼年驚人,少年平平,青年的方仲永,才華竟消失凈盡,其中原因,到底何在呢?
王安石有感于此,專門寫了篇短文,名曰《傷仲永》,把毀壞天才的責任推歸仲永之父。先天資質優異,但不能勤奮刻苦地讀書學習,天才之花,怎么能不過早地凋枯呢?王安石“傷”得有理。古往今來,地北天南,一切自視頭腦聰敏而不下苦功的人,都不可能成就卓著,都會重演方仲永式的人生悲劇。
上一篇:任自然而招殺身的嵇康
下一篇:傷寒溫病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