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龍
陳文龍,字君賁,福州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龍。先祖陳俊卿官至丞相。乾道元年(1165),陳俊卿任吏部侍郎,同修國史。他發表政論,認為評論人才應當以氣節為主,所上奏請都是關于治亂安危大事。嚴正忠節的家風,熏陶著陳文龍。他在個性修養方面注重氣節,又寫一手漂亮文章。咸淳五年(1269),陳文龍考中狀元,宋度宗給他改名為文龍,想必是受其文章文采飛揚之啟發而為。此時的南宋王朝行將崩潰,元朝大軍攻至長江邊,國家危在旦夕,陳文龍宦海沉浮與南宋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
中狀元后,陳文龍步入仕途,以文筆優美備受當朝丞相賈似道賞識,由此官運亨通,歷任鎮東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秘書省校書郎。幾年后,又榮升監察御史。出人意料的是,丞相對陳文龍恩寵有加,而陳文龍并不怎么領情,屢屢惹賈似道不快。十幾年來,賈似道設置的臺諫官,都是惟命是從,有什么建議陳白,先向賈似道稟告,然后再上報皇上,而單單陳文龍不遵這個慣例,賈似道當然不高興了。還有一件事,臨安(今浙江杭州)知府洪起畏請求宋度宗實行類田,得到賈似道贊同。陳文龍則上書表示反對,力陳不能實行的原由。賈似道很生氣,對其奏折不理不問。
襄陽(今湖北襄樊)是南宋抗元防線上的重鎮,與樊城夾漢水對峙,借浮橋來往,相互聲援。咸淳三年(1267),元軍圍攻兩城已達6年之久,被圍宋軍多次向臨安求援。賈似道身為當朝國相,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對宋理宗陽奉陰違。他給理宗上奏章請求派自己去監督打仗,背地里又指使他的黨羽大造輿論,阻止他出京督師,因而始終沒有向襄陽發派援兵。咸淳八年,元軍增加兵力,截斷宋軍外援。第二年,元軍采用水陸夾攻的辦法,燒毀浮橋,并用遠射程的“回回炮”轟擊。襄樊失守,襄陽守將之一呂文煥投降元朝。南宋門戶大開,形勢急轉直下。
陳文龍對襄樊失守的來龍去脈看得清楚,上疏理宗痛責賈似道的罪過。范文虎領兵無功,賈似道還庇護他,并讓他升任安慶(今安徽安慶)知府,又提拔趙潛做建康(今江蘇南京)知府,黃萬石為臨安知府。陳文龍說: “范文虎丟了襄陽,反而得到重用,該罰卻獎; 趙潛不過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怎能擔當建康知府這樣的大任?黃萬石疏怠政事,卻當京都長官,如何能使京都太平興盛?皇上當罷免這幫無能之輩。”如果說陳文龍前幾次忤逆丞相,只是引起他不快,那么,這一次則是大大激怒賈似道。陳文龍被貶官至撫州(今江西撫州),隨后賈似道又讓臺臣季可上書彈劾。
陳文龍被貶不久,降將呂文煥引元軍東下,初任安慶知府的范文虎立即出城迎降,隨呂文煥東進。賈似道率軍在魯港迎敵,大敗,趙潛最先逃跑,宋軍陣腳大亂。其余城池守將見狀,也紛紛逃遁。賈似道在這個時候才幡然悔悟,后悔不該不聽陳文龍的話。于是起用陳文龍為左司馬,不久升任侍御史。
當時,邊地形勢非常緊張,朝中重臣王和陳宜中卻勾心斗角。駐守平江的潛說友投敵,臺臣主張俘虜其家眷,王
說可以,陳宜中馬上反對。張世杰等諸將軍分4路出兵迎敵,卻沒有大臣護送,朝廷議論紛紛。王
請求出巡邊地,宋度宗交給公卿大臣討論是否可行。陳宜中請求隨軍督師,度宗又讓大臣討論。陳文龍面對國家危難,心急如焚,上疏寫道: “《書經》上說‘三后協心,同底于道’。現在元軍南下,今天奪一城,明日占一堡,國土幾食殆盡。我們的人還在這里吵吵鬧鬧,爾虞我詐。已是拯溺救火的緊急關頭,怎能安步徐行?請皇上召大臣同心圖強,再不要空談虛議了。”王陳之事不了了之。
這年冬天,陳文龍升任參知政事不久,朝廷醞釀與元朝議和。國家危局無力挽回,陳文龍不愿受此大辱,奏請度宗允許自己回家養老,出了京都又后悔了,身為朝臣當與皇上榮辱與共的古訓又縈繞耳邊,于是,再次上疏請求回朝廷效力,皇上沒回音,陳文龍無奈不得不回歸故里。五月,益王在福州(今屬福建)稱帝,是為端宗,重新起用陳文龍為參知政事,恰逢漳州(今福建漳浦)發生叛亂。宋端宗任命陳文龍為閩廣宣撫使前往討伐。黃恮曾率兵駐守漳州,頗受當地百姓愛戴。陳文龍按兵泉州(今屬福建),命黃恮為參謀官入漳州招撫。百姓見黃恮,都叩頭謝罪。興化叛亂也輕而易舉地平定。
不久,降將王世強引元軍占領廣州,建寧(今福建建甌)、福州的守軍都投降了。福州知府王剛中派使節去興化勸陳文龍投降。陳文龍斬其來使,留其副使回去報信,斥責王世強、王剛中背叛國家,有負祖宗。隨后,發動城中百姓、軍隊堅守城池。城中軍隊一共不滿1000人,元朝大軍攻城,卻久攻不下。王世強派陳文龍的親家公送書信招降,陳文龍燒了書信,斬其使節。軍隊中有人議論,讓陳文龍投降。陳文龍說: “諸位很怕死,難道這輩子能不死嗎?”接著派大將林華到邊境偵探。不料,林華降元,并引元軍到城下,通判曹澄孫打開城門投降,把陳文龍及其家人抓到軍中,要他投降,陳不從。士兵辱罵毆打他,陳文龍指著肚子說: “這里面都是氣節忠義文章,逼,又有何用?”陳文龍終不屈服,元軍無奈,只得把他解送杭州。陳文龍離開興化后就開始絕食,一路饑疲不堪,憂憤交加,到杭州不久,就殉國了。陳文龍的母親被監禁在福州一座尼寺中,病得氣息奄奄,沒有醫藥,旁人見了都暗自流淚。她卻說: “我和我兒子一起死去,有什么可痛惜的呢?”不久也病死了。眾人感嘆: “有這樣的母親,就必定有陳文龍這樣的兒子啊!”
泉州降元的蒲壽庚說: “陳文龍不是不忠義,可是對老百姓有什么好處呢?”聽者嗤之以鼻。元軍退后,陳文龍的侄子陳瓚舉兵殺林華,光復興化。沒多長時間,興化再度失守,陳瓚陣亡。
上一篇:陳德華
下一篇:陳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