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才名難相當的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是唐代武后時著名的詩人,以善寫應制詩而深得武后賞識。《唐詩紀事》曾記載:武后游龍門,命群官賦詩助興,先成者賜錦袍。左史東方虬詩先成,獲賜錦袍,正欲落座,宋之問詩成,文理兼美,武后嘆賞不已,奪錦袍以賜。
其實,宋之問的其他詩比應制詩更好,特別是他被貶南方后寫的許多描寫南方山水景物的詩,才思飛動,語言精煉,氣勢流暢,對后來杜甫、劉禹錫、柳宗元的南方山水詩創作有一定啟發。宋之問在律詩格律的形式上也有突出的貢獻,律詩“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任務,是在他和沈佺期的手里完成的。
然而,與其傳世才名極不相稱的是,宋之問人品低下,為士林所不齒:他既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又是賣友求榮的無賴,還是個貪污受賄的贓官。《唐才子傳》、《唐詩記事》、《新唐書》等這方面的記載詳略不同,也不盡一致,但都很鄙夷其人品。宋之問確實不是那種堂堂正正的男子漢,我們還是讓史實來說話吧。
宋之問上元二年進士及第,起初與楊炯分直內教,以后又轉尚書監丞。當時張易之權勢顯赫,炙手可熱,宋之問便傾心媚附,至為之奉溺器。張易之被殺,他亦被貶官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后來他潛逃回洛陽,藏在張仲之家中。這時武三思當權。他偷聽到張仲之與王同皎準備行刺武三思,就讓他的侄兒宋曇和冉祖雍一起去告密,以贖己罪。告密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張、王被殺,而他卻很快地飛黃騰達——先是鴻臚簿,接著又升為吏部考功員外郎、修文館學士。這期間,他先諂事太平公主,安樂公主權盛,又轉與安樂公主相親。太平公主心里嫉恨,揭發他知貢舉時受賄之事,因而被二度貶官為汴州(今河南開封)長史,未行,改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睿宗即位后,嫌惡他狡詐陰險而又不肯悔改,將他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至半途,御史再次彈劾其罪,于是改賜死罪。本傳說他死前嚇得直淌汗,連家事都不能安排,與他一起告密、又一同被賜死的冉祖雍斥責他說:“與公俱負國家,當死,奈何遲回邪!”之問這才飲食洗浴就死。
宋之問在世時,其詩就“流布京師”;而其為人,也是“天下丑其行”。宋之問最后以品行失檢而致死罪,可以說他是自作自受,自取覆亡。我們今天在讀他膾炙人口的詩篇時,聯想其為人為文,也不能不為之感慨萬千。宋之問是一面鏡子,從反面給后人以鑒戒。
上一篇:人們不該忘記笛卡兒型的失敗
下一篇:人民期待著這場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