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陳玉堂
陳玉堂(1924~),字書石,號紫瑯山民,江蘇南通人。學者、收藏家。自幼隨父母流寓滬上。1956年入上海舊書店擔任古舊書刊收購工作,搜求古籍精華,網羅海內孤本。1979年調入上海社會科學院,不久轉至文學研究所。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人物傳記資料及別名、筆名的搜集和研究,有“筆名大王”之譽。
“筆名大王”藏水盂
水盂是盛水的敞口器具。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載:“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水盂作為文房用具,用材廣泛,形制多樣,洋洋大觀,頗有欣賞意味。國人寫字、畫畫、做學問,稍老一輩的,總是離不開筆、墨、紙、硯。但陳先生突發奇想,說文房四寶不夠全面,加上水盂,應稱為“文房五寶”。沒有水,試問“四寶”何能成“文”?于是,他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直迷戀于收藏水盂。每得珍品,他便品類標名,自得其樂;每當他伏案神倦,就會取出一只只水盂,摩挲良久,借小小水盂消除疲勞;每當人們夸他的30萬張卡片是寶庫時,他總是淡然一笑說,充其量也不過是水盂中的一點點水。
陳玉堂藏盂,在集藏中另辟蹊徑。歷來收藏器皿的,大多以質歸類,如陶瓷類、金屬類、玉石類、木雕類。而他則不然。他說:“余之藏盂,既為向學,又非稽古,故藏品不求全精,但求形式各異而已。”他收藏的水盂,凡瓷、銅、玉、紫砂、景泰藍、漆器、水晶、玻璃、玳瑁、梨木,乃至青田、壽山、綠松、大理石等,諸質俱備。以色澤論,則鈞紅、祭紅、寶藍、翠綠、烏金、青花、建白、五彩、三彩、梅子青、茄皮紫、嬌黃,五彩紛呈,各盡其妙,如萬花競放,春生書齋。至于水盂的形式,更是千姿百態,使人目不暇接。有大有小,有方有圓,有的高高隆起,有的扁平如片。其中人物諸相、走獸飛禽、瓜果植物、仿古器皿、現今名具,色色俱全。最小的僅供蟋蟀飲水,最大的足可用于嬰兒沐浴。藏盂五百,不乏珍品,有清代琺瑯彩圓盂、霽藍龍紋盂、曼生款紫砂盂、綠松石香瓜盂、玉雕盤龍盂、青花瓜果扁盂等。這些水盂在他的書齋里各居其位,或置于柜頂,或佇立桌面,或藏于壁櫥,或供于床頭,甚至于煙灰缸、盆景盆也以水盂充當。
更有意思的是,陳玉堂根據水盂的體積、顏色、品類、造型的異同,分別題款,如曾祖抱孫、四世同堂、父子共硯、兄妹同窗、江東二喬、紅樓二尤、太白醉酒等,相映成趣。有些題款寓意深長,如9只明清之際的青花瓷盂,題為“九州之野”,下面注有小字,為“天高而明,地厚而平”,寓祖國團結穩定之意;一只明朝宣德年間的銅質水盂,題為“龍圖學士”,小字為“鐵面無私,正氣凜然”;一只小巧玲瓏的紫砂荷葉水盂,題為“仙姑寶物”,注為“從不著水,一身無染”;一只外壁雕有山水的素瓷水盂,畫面為一人棄船登岸訪友,題為“洞庭訪故”,注為“秉燭夜飲不思還”。他還有一只“司馬光幼嬉”古銅盂,造型為一水盂形的小盂旁雕塑一幼年時的司馬光,正在嬉戲玩耍,稚氣未脫,形象動人,使人想起他擊缸救人的足智多謀和高尚的助人精神。
1986年底,上海社會科學院為陳玉堂舉辦“百盂展”,參觀者絡繹不絕。博物館行家參觀后,譽他為“民間集盂第一家”。1989年,日本有關部門曾邀請他東渡舉辦展覽會,他因忙于寫作,未能成行。1990年7月,陳玉堂攜帶著他的百余只水盂精品北上赴京,參加“首屆京滬民間收藏聯展”,別具一格的收藏品更是受到人們的嘖嘖稱贊。
水盂作為一種專門的古器學來研究,前無古人。陳玉堂決定利用他那豐富的藏品編纂一部圖文并茂的水盂專著—《水盂圖錄》。我們熱切期待著陳先生這一大作的問世。
象牙水盂(清)
海螺水盂(清)
豇豆紅水盂(清)
上一篇:閑章趣談·陳洪綬
下一篇:閑章趣談·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