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壇名將傅其芳被迫自殺
傅其芳1922年生于寧波。自幼喪父。后隨家遷往上海。童年時期飽嘗了人間辛酸。他曾在一家錢莊里當小伙計,那時他就對乒乓球十分著迷。他個子高大,身手矯健,左擋右扣疾如流星。只要站在球臺旁,他就會忘記一切煩惱。以后他打球可以賺錢,就以此為業,維持家里的生活。1949年,傅其芳去了香港。因為當時香港的乒乓球水平比內地高,球員的收入也好些。特別是經常有機會同外國選手比賽。在香港他倍加苦練,球藝十分高超。他代表香港參加十九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打得曾獲世界冠軍的保格曼和李奇無喘息之機,最終敗在他板下。自此,傅其芳成了香港人心目中的球星。為了能夠代表幾億人的中國打球,1953年,傅其芳毅然回到大陸。五十年代中期,傅其芳出任中國乒乓球隊教練,當時東、西方打法各有千秋,為了能克敵制勝,他選中了一條“快攻的路”。培養了一批年輕選手。在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隊5比3挫敗日本隊,第一次捧得斯韋思林杯。二十七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國隊再次大獲全勝。傅其芳是一位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的大師、他是我國男子團體,男子單打“三連冠”的總教練。為我國攀登世界乒壇高鋒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就是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帥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扣上“特務”、“資產階級分子”等帽子,強加上種種莫須有的罪名。他被關進牛棚,不停地寫檢查,挨批斗。肉體和精神上遭受了極大的痛苦,他實在忍無可忍了,為了不再挨打、挨斗,受辱,他只有一死。1958年4月16日,他在看守他的專政人員出操之際,在旁邊的小屋內懸梁自盡了。
在懷疑一切的年代里,有多少人含冤而死?這是時代的不幸!
上一篇:乒壇之花難解輿論困擾
下一篇:喬治·巴蘭欽的未竟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