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經濟發展緩慢的困惑
三秦大地,人才濟濟,群賢薈萃。全民所有制機構500多個,高校50多所、科技人員75.7萬多人,全民所有制萬名職工中科技人員所占的比例居全國第二,綜合科技能力僅次于北京和上海。80年代以來,陜西省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科研成果365項,部省級科研成果4947項,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但擁有這一切的20.6萬平方公里的陜西大地,經濟發展卻是另一番景況,省長白清才直言不諱:“農業基礎脆弱,工業效益較差,40%以上的企業虧損,多數企業缺乏再投入的能力。”科技成果應用率僅為30%左右,大大低于全國的水平(70%左右),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農業為40%,工業為18.7%,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0—60%、35%左右)。
科技的巨大優勢與經濟的緩慢發展形成鮮明的落差。如此之大的差距,背后隱藏著許多難言的困惑。
西安技術市場經理崔錦昌講:“西安技術市場開始頭兩年還熱鬧過一陣子,可現在冷冷清清,這里除了經濟、體制、政策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陜西的企業缺乏采購新技術的意識。”他舉了兩個例子,西安交大一教授發明的超聲波聽診器,性能超過日本同類產品,價格只有進口價的1/10,就是這樣的科研成果,在省內優惠到2萬元,還是沒人要,結果被珠海的一家公司以9萬元買走了。還有位工程師發明了取代有機硅消泡濟的高效消泡濟,成本低、效果好,但在省內1萬元都賣不出去,最后讓江蘇丹陽的一家企業出3萬元拿走了。
有人說,科技這條巨龍在陜西被死死卡住了,技術成果很難推廣出去。
在陜西,還有這樣的事:有家企業用某種新技術生產出的產品因為政治原因未打入國際市場,廠家找到發明者要求賠償35萬元;也有一家企業運用某高校提供的新技術后,效益越來越好,就中途單方提出中止合同,最終不得不宣布企業倒閉。這種見利忘義的小農意識,又如何能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呢?
在西安,一些科技成果確實很好,企業也想要,但往往因為沒有條件中試致使科技成果的推廣、轉讓“告吹”。而中試又需要投資并伴隨一定的風險。如果誰都不愿投資中試,我們的科技成果又如何轉化成生產力,經濟效益如何得到提高。有識之士呼吁:科技成果實現商品化、產業化、不單是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的事情,政府等有關部門也要轉變觀念,增強科技意識,為科研生產企業牽線搭橋,解決實際問題。
三秦大地科技占優勢,相比之下,經濟的發展卻顯得相當緩慢,這個事例的教訓告誡人們: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還需相應的企業機制轉換。企業機制不轉換,就沒有采用新技術的緊迫感。
上一篇:三百年后災難臨頭
下一篇:三線建設中的失誤與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