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可謂一代英杰,可惜他的兒子劉禪卻碌碌無為,把蜀漢江山拱手讓給了司馬氏。“扶不起的阿斗”已成了“不爭氣”的代名詞。
公元223年,劉備和東吳作戰失敗,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宮。臨終之前,寫了道遺囑給他的兒子劉禪。在遺囑中,表達了他對兒子的期望。他聽諸葛亮稱贊劉禪聰明,進步快,雖然也高興,其實并不很相信。他希望兒子在“賢”和“德”兩方面都能有所長進。尤其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劉備又是以有“知人之明”著稱的。他對劉禪應當說是有所了解的,預感到這位太子沒多大出息。的確,在劉禪一生中,從十六歲當皇帝,到投降魏國為止,既沒有做什么“大善”,也沒有作什么“大惡”,他的壞處,無非是寵幸宦官,縱情享樂,不懂得治理國家之道。
然而,“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防線突破之后,就會積小成大,造成致命的災難。劉禪的這些小毛病,在諸亮生前,還受到監督約束,朝廷大事也多由諸葛亮操持著,一旦諸葛亮死后,劉禪失去了監督,他的毛病就更發展了。結果,魏兵兵臨成都,劉禪便拱手而降了。
小錯誤可以釀成大害,劉備看到了這個危險,也正確地向兒子指出來了,可是卻沒有來得及改變兒子的思想品質,終于造成悲劇。人們常常因為事情小而放松警惕,馬馬虎虎,自己原諒自己,也容易得到別人的諒解,有的家長往往認為事情小而忽略了對子女的教育,有的教師也常常忽視學生的不良習慣,這是很不應該的。
上一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宋代戲曲的不成熟
下一篇:培養“同走資派作斗爭的堅強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