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宋代戲曲的不成熟
中國的戲曲在世界上算得一種風格獨特的優美的藝術,它合歌舞、音樂、詩、表演于一爐,是一種綜合藝術。但比較西方的戲劇,中國戲劇的誕生要大大地遲晚,在幾次歷史機遇面前它都錯失良緣,可謂千呼萬喚難出來。時至宋代,戲劇又一次面臨大好良機。
宋代的城市經濟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心理和娛樂需要的市民文學也大為興盛。北宋的汴京(今河南開封)、洛陽、揚州和南宋的杭州、成都等大城市都出現了集中的游藝場所“瓦肆”,供藝人演出,方便市民娛樂。從唐代開始,各種藝術也都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從多方面推動著戲曲的誕生。音樂完成了民間音樂與西域樂曲的融合,產生了“燕樂”,完成了中國音樂聲律的大轉換。歌舞也產生了《樊噲排君難》這類故事性相當強的節目。變文、市人小說以及文人傳奇的產生和流行,為后來的戲曲提供了豐富的題材。
宋金時期的說唱文學如鼓子詞、詞話和諸宮調,故事內容比唐變文更豐富,樂曲組織更多樣,注意了說白和歌曲的分工。現存的《西廂記諸宮調》和《劉知遠諸宮調》殘本,情節和人物形象塑造已相當成熟,只差在說唱文學仍停留在敘事體階段,離戲曲的代言體只有一步之遙了。北宋的傀儡戲,能夠表演完整的故事,藝人以解說者的身分演唱,間用代言體,與戲曲形式更為接近。
宋代的戲曲在如此良好的氛圍中畢竟產生了,當時稱“雜劇”。宋雜劇與元雜劇含義不同,宋雜劇其實包括說唱、雜伎等許多伎藝,也包括宋代的一種初期戲劇。當時的宋雜劇分艷段、正雜劇、雜扮三部分。艷段類似話本的“入話”;正雜劇共兩段,演一個戲劇故事;雜扮則是調笑性質的段子演員有四、五個角色。據一些資料來看,宋金雜劇名目有幾百種。但這種初期戲曲無論是演唱曲調的組織方面、戲劇情節的編排、演出方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還處于民間藝人的粗率草成階段,與后來的元雜劇比較,就象一個少年與成人的差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中國戲曲,至今還猶抱琵琶半遮面。但它與其他文學藝術一起,為成熟的元雜劇的誕生準備了條件。
上一篇:千古文章未盡才
下一篇:千里之堤,潰于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