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昂山領導民族獨立遭暗算
昂山(Aung San,1915—1947),又名德欽昂山,生于緬甸馬圭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昂山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成人。他受抗英戰(zhàn)爭中被俘就義的舅爺吳敏耀愛國思想影響,在仁安羌英文中學讀書時,就投身于愛國宣傳活動。1932年,昂山考入仰光大學中文系,在校擔任學生會理事和學生會會刊《孔雀之聲》主編,參加反英救亡運動。1938年,昂山擔任全緬學生聯(lián)合會主席,領導全緬青年學生開展反英斗爭。
1938年10月,昂山加入德欽黨(又稱“我緬人協(xié)會”)并任總書記,領導緬甸民族獨立運動。凡加入該組織的人,都要在自己名字前加上“德欽”(即“主人”之意),故昂山又叫德欽昂山。德欽黨主張反對殖民統(tǒng)治,尊重民族文化,倡導穿國服、用國幣。同年,昂山領導的德欽黨,發(fā)動緬甸石油工人大罷工,因公歷1938年是緬甸1300年,故史稱“一三○○運動”。1939年8月15日,昂山參與籌備的緬甸共產(chǎn)黨宣告成立,他被選為黨的首任書記。后來,昂山在泰國境內(nèi)組織緬甸獨立軍,任總司令,領導全國反英武裝斗爭。
1943年8月,日本偽善地宣布同意緬甸“獨立”,建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政府,昂山被任命為國防部長兼國防總司令。巴莫政府實為日本的傀儡政府。日本人以援助緬甸人民抗英斗爭為名,瘋狂掠奪緬甸資源,到處燒殺搶掠。昂山利用國防部長職務為掩護,建立抗日武裝。1944年8月,昂山參與創(chuàng)建“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并被選為同盟的軍事委員會主席。1945年3月,昂山領導全國范圍的武裝起義,反對日本法西斯。5月1日,收復仰光,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
以多曼·史密斯為首的英國殖民政府乘機卷土重來。1945年11月,昂山召開自由同盟首屆代表大會,通過緬甸獨立決議,領導反英斗爭。1947年1月27日,昂山與英國首相簽訂了《昂山——艾德禮條約》。同年6月,緬甸議會通過昂山起草的“關于獨立的決議”,決定脫離英聯(lián)邦,成立獨立的共和國,但遭到英國反對。1947年7月19日,以親英政客吳素為首的一伙武裝歹徒闖進昂山辦公室,開槍打死正在開會的昂山與四名部長,政府為紀念昂山遇難,定每年7月19日為烈士節(jié)。
昂山的救國受難史表明:帝國主義常以支持殖民地人民“獨立”為名,去打倒自己的競爭者,成為殖民地的新統(tǒng)治者。帝國主義為鞏固自己的殖民統(tǒng)治,又常雇用武裝歹徒暗殺當?shù)氐膼蹏臼俊?
上一篇:納粹教育的反動性
下一篇:耐格里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