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若觀火,明察秋毫》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大凡一流的韜略家都具有洞若觀火,明察秋毫,遠見卓識,料事如神的素養。韜略家正是在這些修養上分出水平和境界的高低。而獲得這些常人難以企及的素養,則各有淵源、手段、方法。就蔣濟而論,這一素養來自歷史經驗與教訓的記取,來自對于古代政治、軍事典籍的鉆研,來自對于事理的清楚認識,還來自對于客觀現實的冷靜觀察與深入思考。
公元209年,蔣濟出使到了譙城,曹操問蔣濟說:“過去我與袁本初在官渡對峙的時候,遷徙燕與白馬的民眾,民眾奔逃不了,賊兵也不敢劫掠。而今,我要如法遷徙淮南的民眾。你看怎么樣?”
蔣濟回答說:“那時朝廷的官兵弱,而袁紹的賊兵強。不把那里的民眾遷徙走,就必然會失掉他們。自從攻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而荊州失之交臂之后,朝廷威震天下,民眾已經沒有適從他國的心志。但是百姓們懷念故土,實在不樂意遷徙。他們懼怕遷徙,心中必定會不安。”
曹操不聽從蔣濟的意見,堅持要遷徙。結果江、淮之間的十余萬民眾,都驚慌地逃到了吳國。
后來蔣濟出使去鄴城,曹操迎上蔣濟大笑著說:“本來我只是想要讓百姓們躲避賊寇,誰知卻反而把他們都驅趕走了。”于是就拜蔣濟為丹陽太守。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蔣濟與大司馬曹仁一同征吳。蔣濟另率一軍,襲擊羨谿。曹仁想要攻取濡須口江中的沙洲,蔣濟說:“吳國的賊兵占據著兩岸,把戰船擺列在了上流,而我方軍兵卻要攻入下流的洲中。這是自己要把自己往地獄里裝,是條通向危險和死亡的絕路啊。”曹仁不聽從他的勸告,后來果然失敗了。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叡派遣平州刺史田豫從海路出發,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出發,夾攻遼東。為此,蔣濟上書駁正,指出:“凡是對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國家,對沒有侵略別人的屬國,不宜隨便攻伐。一旦實施攻伐,卻不能取勝,就等于將其推到與我為敵的對立面上去。所以,古人有‘虎狼當道,不打狐貍。先除大害,小害自止’之論。如今遼東之地,長期委托給人家去統治,而且每年都有考績統計,進貢不止。議論者以為先作為攻擊目標,就算一舉攻克,得到這一地區的民眾,并不見得對國家有利,得到這一地區的財物,也不見得就是富有。萬一事與愿違,將造成結怨失信的嚴重后果。”明帝不聽,結果無功而還。
上一篇:《洞若觀火》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洞若觀火,顧全大局》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