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豫北之旅·濟源·文化之山
濟源地處河南西北部山區,太行山南端與王屋山東段均在此縣。這兩條山脈山勢險峻,奇峰獨秀,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化之山,道觀密布,傳說眾多。
盤古開天與盤谷寺
盤谷寺在濟源縣城以北30里。此地東為磨臍山,西為陡崖山,兩山對峙,其間猶如山谷,故名盤谷。寺居谷口,故名“盤谷寺”,創建于南朝齊建元元年(479)。寺前有古梭羅樹,巍然屹立,直指天穹。寺內建筑有山門、后佛殿、鐘鼓樓、秋葉池等,多為清代遺物。此地是唐代李愿歸隱之處,今寺南4里有李愿墓。李愿生平事跡不詳,只知與大文豪韓愈相交甚好,他歸隱時,韓愈寫有《送李愿歸盤谷序》相贈。此文為千古名篇,李愿因此聞名于世。今盤谷寺前御碑亭內尚存清乾隆帝御書《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及其步韓愈韻七言詩刻石。寺后高數百米的茶壺龕上,刻有乾隆御書《盤谷考證》一篇。
附近百姓歷代相傳,此地為盤古開天辟地之處,并稱盤谷寺為“盤古寺”。傳說宇宙一片混沌之時,盤古在一個大雞蛋里孕育成人。又經一萬八千年,盤古醒來,伸腿展臂,撐開了大雞蛋。四周一片漆黑,盤古在其中拳打腳踢,使重物下沉、輕物上升,天地便裂開一條縫。盤古又手撐天,腳踏地,隨著身子每天長1丈,天與地的距離也日長1丈。又過一萬八千年,盤古成了身高9萬里的巨人,天地也被撐開了9萬里。為此,盤古累死,他的左眼變為太陽,右眼變為月亮,永遠照耀大地;身體其他部分也化為世界萬物。盤古出世時所破壞了的雞蛋殼,被高山壓在下面,變成了一層疊一層的石頭。這石頭細膩光滑,做成硯臺,品質優良,世稱“盤硯”。后代人們懷念盤古,建成盤古寺,訛稱“盤谷寺”。
愚公在此移山
王屋山在濟源縣城西北90里。據說此山共有三重,山嶺環抱,谷深洞幽,形狀恰似王者之屋,故名。王屋山山勢險峻,巍峨挺拔;山上道觀密布,是著名的道教勝地,位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主峰天壇山,聳立萬山叢中。傳說四千多年前,偉大的軒轅黃帝在此設立祭壇,向蒼天求雨,故名天壇山。天壇兩側,東為日精峰,西為月華峰。天壇西崖下為太乙池,泉水潛流地下,至龍潭寺復出,稱為濟水,為濟水西源。主峰周圍重巒疊嶂,溝壑縱橫,溪流潺潺,樹木繁茂,景色十分秀麗。愚公移山的神話傳說就發生在王屋山。據《列子·湯問》記載,太行、王屋二山方圓七百里,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年已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出入十分不便。遂率子孫挖山不止,將土石用筐子運到渤海邊。智叟嘲笑愚公自不量力,愚公回答:“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說得智叟啞口無言。愚公的行動感動了天帝,他命令夸峨氏的兩個兒子將太行、王屋二山背走,分別放在朔東和雍南。愚公終于成功了。今王屋山南麓有愚公村、愚公洞、愚公井等,據傳均為愚公遺跡。愚公村南有一個巨大的山口,民間傳說這就是愚公移山處。
濟瀆廟與濟水
有兩條河發源于王屋山,一為濟水,一為漭河。因此地為濟水之源,故名濟源。濟水有東西兩個源頭,西源在王屋山主峰天壇山太乙池,時稱沇水,潛流地下到龍泉寺復出,更名濟水;東源在濟源縣城西北4里余的廟街,該地有池名“小北海”即為濟水東源。濟水在古代與長江、黃河、淮河合稱“古四瀆”。但現在因濟水下游為黃河侵奪,早已不能獨流入海。今“小北?!鼻坝袧鸀^廟一座,創建于隋開皇二年(582),現存殿宇六十多間,其中以宋代初年建立的寢宮最為珍貴。清源洞府門與龍亭為明代建筑,臨淵門原為元代建筑,后經重修只存元代結構。這些建筑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史的有價值的實物材料。廟內環境十分幽雅,又有歷代碑刻數十通,其中金代大定年間創建石橋記碑有一定的書法價值?,F代民間傳說,大禹治水來到王屋山天壇峰下,這里有一條蟒精在太乙池作怪。大禹舉斧便砍,嚇得蟒精吸了一肚子水,鉆到山洞里,肚子里的水噴泄而出,成為一條大河,即漭河。漭河在濟源境內歸入黃河。因為大禹在太乙池內砍了兩斧子,就出現了兩條暗河,太乙池水便分為兩股分別從龍潭寺泉眼、濟瀆廟泉眼流出。后又合流成為濟水,向東流去。
王屋山陽臺宮
司馬承禎(647或655—735),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今屬河南)人。早年從師潘師正,習辟谷導引之術;后居天臺山,自號天臺山白云子,名聞天下,武則天、睿宗、玄宗都接見過他。開元十五年(727),玄宗再次召司馬承禎進京,命于王屋山自選形勝,特置陽臺觀(即今陽臺宮)以居之,并御筆題寫觀額。司馬承禎死后,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貞一先生”。
據《中國名勝詞典》載,陽臺宮現在濟源縣城西南90里王屋山主峰天壇山南麓。唐代建筑已不存,宮內現存明代三重檐的琉璃玉皇閣,高近20米,規模宏偉,氣勢磅礴。二十根石檐柱上雕有山水、人物、花鳥、云龍,精美絕倫。閣內八根沖天大柱,各粗兩圍,高16米,令人驚嘆。閣頂上覆黃綠琉璃瓦,熠熠生輝。閣前又有大羅三境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明代寺廟建筑。該殿方形石柱上所雕云龍紋飾,精美生動;殿內藻井巧妙玲瓏,工藝十分精湛。
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均到此游覽過,對此地十分贊賞。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一詩中即有“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之語。
漢獻帝禪陵
漢獻帝劉協(181—234)是東漢最后一位皇帝,九歲時被董卓立為皇帝;董卓死后,又為曹操挾持,延康元年(220)被迫禪位于曹操之子曹丕?!逗鬂h書》云:“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奉帝為山陽公,……都山陽之濁鹿城?!崩钯t注云:“山陽,縣名,屬河內郡,故城在今懷州修武縣西北?!苯裆疥柍侵飞写?,在河南省焦作市東北8里墻南村北側。
此城地處太行山南麓,故名山陽。山陽城北倚太行,南望黃河,山勢起伏,地形險要。城呈長方形,周長9里許,九門九關;城墻寬10余米至30余米不等,殘高4至6米,均系夯筑而成。
《后漢書》又云:漢獻帝于魏青龍二年(234)薨,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李賢注引《帝王紀》云:“禪陵在濁鹿城西北十里,在今懷州修武縣北二十五里。陵高二丈,周回二百步。”今禪陵尚在,即古山陽城址以北之獻帝冢。其墓早已破敗不堪。歷史上眾多英君明主之陵尚且廢為一抔黃土,更何況獻帝這個命運多舛的亡國之君!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衡山·文人遺響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無錫·文粹宜詩畫美食眾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