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領袖。他出身雇農,家世和生年不詳,卒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陳勝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社會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①,動用數以百萬計的勞力修宮殿、造墳墓、筑城戍邊等等,致使全國 “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②。農民終年勞作,“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③,此外,還受著“苛法峻刑”④的折磨。秦二世篡權后,“賦稅愈重,戍徭無已”,“法令誅罰,日益刻深”,全國被“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⑤,階級矛盾已經到了空前激化的程度。
陳勝自幼和千千萬萬的貧苦農民一樣,受著殘酷的封建壓迫和剝削。他家貧如洗,靠為地主扛活為生。黑暗的社會現實和自己悲慘的處境,使陳勝心中燃起了反抗的怒火。他仇恨封建剝削和壓迫,時刻懷有改變時局的雄心大志。據記載,陳勝在地主家扛活時就志向不凡。有一次,他在田間耕作時對同伴們說: “茍富貴,無相忘”。大伙聽了覺得可笑,我們都是為人庸耕的賤人,怎么能有富貴可言呢! 都悵然嘆息說: “若為庸耕,何富貴也? ”陳勝見大家并不了解自己的心情,胸無大志,不禁仰天長嘆: “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⑥
①②⑤ 《漢書·食貨志》。
③ 《漢書·賈山傳》。
④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⑥ 《史記·陳涉世家》。
揭 竿 大 澤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被征調前往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戍邊,同行的還有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吳廣,以及舊楚國地方的貧苦農民九百人。陳勝、吳廣分別為屯長。這一行人,離開家鄉,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遇到連日大雨,北上的道路不通,耽誤了預期到達的時間。根據秦朝法律,誤期是要被殺頭的。于是,陳勝與吳廣暗地商量,認為: 如今逃跑是死,起來反抗也不過是死,與其等死,何不起來干一番大事業!
為了便于統帶部眾,并在群眾中取得威信,陳勝主張假借被秦二世秘密殺害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原來楚國大將項燕的名號。他說: 天下苦秦已久。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當立,當立者乃其長子扶蘇。可是,扶蘇因數次進諫的緣故,被秦始皇貶謫軍伍將兵戍邊。現在又被無辜殺害,“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有的以為他已死,有的以為他逃亡在外不知去向。今天,假如我們這些戍卒以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恐怕響應者會多不勝數的。吳廣聽后,覺著很有道理,欣然樂從。此外,陳勝和吳廣還采用了 “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的辦法發動起義。他們在一塊絲帕上用朱砂寫 “陳勝王”三個字,暗藏于魚腹之中,然后將魚賣于市上; 又讓吳廣夜藏附近的破廟中,燃篝火,學狐貍聲音叫道:“大楚興,陳勝王! ”戍卒買魚烹食,得腹中書,又在茫茫黑夜聽到此種叫聲,皆以為天意滅秦,陳勝為王。第二天,戍卒竊竊私語,都為陳勝驚奇。
陳勝、吳廣見時機成熟,便借故殺死了領隊的尉官。然后,他們召集眾戍卒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弟令毋斬(即使不被殺頭),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這些貧苦戍卒,早已恨透了秦王朝的統治,聽了上述道理,都愿意聽從陳勝的指揮,起兵反抗。于是,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大家設壇盟誓,以扶蘇、項燕的名義,宣布起義; 并提出了 “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口號。隨后,他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一舉攻占了大澤鄉,奪占了蘄縣(今安徽宿縣)。①就這樣,陳勝點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
陳勝率隊進入蘄縣后,為了擴大影響,發展勢力,便兵分兩路: 一由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集)人葛嬰率領,略取蘄縣以東地方; 陳勝則自率主力疾速向西挺進。陳勝起兵反秦的行動,給廣大人民以極大的鼓舞。陳勝所到之處,振臂一呼,千人立聚,“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形成了一個 “家自為怒,人自為斗,各報其怨而攻其仇,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②以應陳勝的局面。在各地人民的響應和支持下,起義軍僅十天左右就進兵數百里,連克铚(今安徽宿縣西南)、酂(今河南永城西)、譙(今安徽亳縣)、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西北)五縣,解放了許多貧苦農民,起義隊伍也迅速擴大。陳勝進入陳縣(今河南淮陽,曾作過楚國都城)時,已發展成擁有戰車六七百乘、騎兵千余、步兵數萬的浩蕩隊伍。
占領陳縣后,義軍聲勢大振,建立政權的問題便提到日程上來了。陳勝召集當地的 “三老豪杰”③商討大計。大家認為:陳勝“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①。勸陳勝說: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②。但是,新入起義隊伍的原魏國貴族張耳、陳余堅決反對。他們認為: 剛進陳縣就稱王,是向天下人示私,會使天下人失望。因而他們建議陳勝: “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后,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秦朝的敵人越多,力量就會越分散。這樣,秦軍 “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起義軍即可 “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③陳勝經慎重考慮,拒絕了他倆的建議,按照 “三老豪杰”的主張,在陳縣建立了政權,自稱楚王,號 “張楚” (張大楚國的意思)。
農民政權的建立,對人民抗秦斗爭是一個巨大推動。一時間,陳縣成了農民起義的中心。各郡縣苦于秦王朝的暴政,紛紛組織起來,響應陳勝的行動。“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④。但是,在革命的浪潮中,難免泥沙俱下。關東六國的貴族,繼張耳、陳余之后,又有魏咎、周市、朱房、胡武等,乘機起兵,涌入了起義行列。革命政權及起義軍隊伍的成分日益復雜起來。
西 進 關 中
陳縣稱王后,陳勝即著手部署和指揮進軍全國、誅滅暴秦的軍事行動。他的基本戰略是: 以起義軍的主力西進關中,直搗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 其它各軍則以陳縣為基地,四面出擊,經略各地。
西進關中的具體部署是: “以吳叔(吳廣,字叔)為假王(代替胨勝),監諸將以西擊滎陽(今河南滎陽)”,奪取關中門戶;以周文(曾在項燕軍中任職)為將軍,從滎陽、洛陽以南直接奪取函谷關; 派宋留率兵攻宛(今河南南陽),奔武關,由南面迂回咸陽。
陳勝派吳廣 “西擊滎陽”,是否又賦予率軍入關,兵取咸陽的戰略任務,史料無明確記載。但《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明確指出: “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 在部署上則 “使吳廣、周文將率百萬西擊秦”。由此分析,吳廣、周文引兵西進,顯然有攻敵腹地,奪取咸陽的企圖。此外,就滎陽地理形勢而論,它位于黃河之濱,鴻、洛之間,是西進關中的水陸交通樞紐、戰略要地。陳勝命吳廣先取滎陽,是西進關中所必須的。奪滎陽即打開了西進門戶; 若置滎陽于不顧,直接率兵西向入關,滎陽之敵勢必南下切斷西進之軍與陳地的聯系,陷義軍于首尾難顧的境地。正是由于滎陽戰略上十分重要,所以秦軍兵多守固,成為吳廣西進的主要障礙。七月間,吳廣率田臧、李歸等兵抵滎陽。雖然他們奪取了許(河南許昌東)、郟(今河南郟縣),控制了滎陽東南各據點,但滎陽城久攻不下,戰局呈膠著狀態。陳勝主力西進的計劃受到梗阻。
奉派從武關西進的宋留所部,七月間曾一舉攻宛,但進展很慢,到了九月,仍遲滯在宛地附近,未能實現陳勝入武關取咸陽的計劃。
陳勝派周文率師西進,是在吳廣、宋留兩軍牽制了滎陽、宛地南北秦軍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開始進展十分迅速。周文得到沿途人民群眾的響應和支持,到達函谷關時,已擁眾十余萬,戰車一千輛;九月間即將部隊推進到了距咸陽不足百里的戲地(今陜西臨潼東北戲下村)。這時,秦軍主力仍駐守北部邊塞,咸陽守軍僅五萬左右。秦二世聞報,十分驚恐,群臣慌亂不知所措。然而,咸陽畢竟是秦朝國都,城防堅固。周文所部千里遠行,孤軍深入,至時已成強弩之末,根本沒有一舉攻取咸陽的能力。秦將章邯向二世獻計說: “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①。于是,秦二世下令將在酈山做苦工的那些所謂 “刑徒”、“罪人”赦免,發給兵器,由章邯率領向周文所部義軍反撲過來。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一戰,周文軍大敗,不得不撤出函谷關,退守曹陽(今河南靈寶縣東)待援。
秦軍擊退義軍,緩和了戰局,便重整隊伍,又從邊塞撤回王離的部隊約三十萬人協同作戰。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一月,章邯率隊出關反攻。陳勝坐守陳縣,無力調兵西援。周文所部孤軍奮戰,先敗曹陽,又敗澠池(曹陽東),接著全軍潰散,周文自殺。這支浩蕩大軍在屢戰受挫、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失敗了。
周文失敗,滯兵于滎陽的吳廣所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吳廣的部將田臧、李歸私下計議:“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他倆認為: “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②。于是,他們假傳陳王令,殺害了吳廣。陳勝對于這種自相殘殺的行為憤怒至極,但迫于大敵當前,又不得不以田臧為上將,西抵秦軍。可是,在秦軍強大攻勢下,田臧、李歸相繼戰敗,田、李二將戰死。至此,陳勝西進關中的用兵計劃,徹底破滅。
陳勝進軍關中的失敗,在戰略上是有深刻教訓的。一是錯誤地選擇了決戰時機。在沒有廣泛動員和組織民眾、沒有占絕對優勢且堅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也沒有集中兵力同秦軍進行幾次大的作戰、以徹底改變敵我力量對比的情況下,過早地以主力西進咸陽,顯然低估了封建統治階級以及舊貴族的反動力量,是不符合戰局實際的。二是兵力分散。三支兵力各自為戰,互不協同。吳廣頓兵堅城四個多月; 宋留軍行動緩慢; 周文所部陷于孤軍無援的境地。當周文交戰不力,退守曹陽之時,南北兩路仍不予支援,這不能不給秦軍以各個擊破的機會。至于陳勝喪失了對各支軍隊的指揮權,義軍內部矛盾重重相互掣肘的現象,在以后的軍事行動中,表現的更為明顯。
分 兵 略 地
在派主力西進關中的同時,陳勝還相繼派出其他各軍,多路出擊,經略各地。其部署是:
1. 接受張耳、陳余“奇兵北略趙地”的要求①,以陳地人 “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②,北徇趙地(今山西犬部、河北南部一帶)。
2. 令汝陰(今安徽阜陽)人鄧宗,率兵向東攻取九江郡(今蘇北、皖北和江西部分地區)。
3. 派魏人周市北攻魏地(今河南東北部)。
4. 派廣陵人召平東向進攻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但是,上述將領大多是舊六國貴族分子,他們利用陳勝、吳廣的麻痹大意和缺乏斗爭經驗,竊取了各路軍隊的指揮權。這些掌握了兵權的舊貴族,一旦離開陳地,就很快脫離了陳勝的指揮,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中原大地,又重新出現了戰國時期的割據局面。
武臣率領北徇趙地之師,于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間,經白馬津(今河南滑縣附近)北渡黃河。起初,他還能按照陳勝的要求,揭露秦王的暴虐,以 “陳王奮臂為天下倡”的行動來號召群眾①; 部隊進展迅速,連克三十余城,隊伍擴展到萬余人。可是,八月進入邯鄲以后,武臣經不起張耳、陳余的慫恿和誘惑,脫離了陳勝,自立為趙王。陳勝對這些分裂行動是十分憤恨的。最初,他企圖以鎮壓的手段進行制止。為此,他曾下令處死了在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擁兵自立的將領葛嬰。在接到武臣自立為趙王的報告后,陳勝也想盡滅武臣等家,再發兵擊趙。上柱國蔡賜進勸說: “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行兵而西擊秦。”②陳勝鑒于形勢所迫,為了顧全大局,采納了蔡賜的建議,象前面所說的承認誅殺吳廣的田臧為將一樣,違心地派人去祝賀武臣為王。同時,指令武臣等迅速發兵入關,協助周文所部。可是,在張耳、陳余一再挑撥下,武臣非但一兵未發,反而遵照張、陳的建議,派韓廣略取燕地; 派李良略取常山(今河北定興一帶); 派張厭攻取上黨(今山西長子一帶),忙于擴張自己的地盤了。
此后,奉陳勝之命略取魏地的周市等,也擅立舊貴族魏咎為魏王; 舊齊國的貴族田儋也在狄縣(今山東桓臺)自立為齊王; 韓廣北抵燕地后也在“燕故貴人豪杰”的慫恿下自立為燕王;①……各支起義隊伍次第割據獨立。
本來,陳勝發兵各地是圖謀一舉而成,號令天下。萬沒料到,自此以后,他的號令竟無人遵從了。
兵 敗 陳 泗
起義軍之所以西攻不成、略地不果,這和陳勝稱王后的思想變化是分不開的。
陳縣稱王后,陳勝面對迅猛發展的起義形勢驕傲起來,漸漸脫離了群眾。這時,他宮殿深邃,陳設豪華,儼然以富貴自居了。以前和他一起為人庸耕的伙伴及朋友,聽說陳勝為王,紛紛來到陳縣。不料,卻被守門的官員拒之門外,扣門自辯而不得入見。后來,陳勝出門,這些人 “庶道而呼涉”,才被帶入宮內。來到陳勝的宮殿后,他們見殿屋陳設,富麗豪華,十分驚奇,免不了相互議論起過去為人耕作時的情景。宮中官員對陳勝說: “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勝聽后,不分青紅,竟下令將談論他過去情況的人斬首。這樣一來,親朋畏威,全部離去,沒人敢接近陳勝了。②
陳勝輕敵驕傲,甚至居富而不仁的思想行為,嚴重地影響了他的軍事進取心。自稱王后,他一直沒有親臨前敵指揮作戰,即使在西進咸陽的主力一再受挫、吳廣被謀殺那樣的緊急時刻,他也沒有離開陳縣,赴前線整飭隊伍。受驕傲輕敵思想的驅使,陳勝根本聽不進臣屬的忠告。比如: 當周文率大軍西進時,博士孔鮒察覺到陳勝 “有輕秦之意,不復設備”,便進諫說: “臣聞兵法: ‘不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 今王恃敵不自恃,若跌而不振,悔之無及也。”這顯然是勸告陳勝有備無患,審勢御敵的正確建議。不料,卻惹惱了陳勝。他冷斥孔鮒說: “寡人之軍,先生無累焉。”①(我的軍隊,不用你操心。)結果,陳勝不予采納,孔鮒反而討了個沒趣。
此外,陳勝在用人上“以苛察為忠”。他“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②。朱房和胡武都是昏憒而不察時務的庸人,舊貴族的代表。平時將領門稍有過失,他們就大興問罪; 只要他倆認為不善者,不作調查,擅自處治。可是,陳勝對這二人卻十分寵信,諸將因此對陳勝不敢親近。所有這一切,不能不對陳勝的軍事活動帶來很大影響。
當起義軍四處出師失利,秦軍步步向陳縣逼來的時候,陳勝卻處于眾叛而親離的窘境之中了。
秦將章邯在解圍滎陽以后,經過一番準備,分路南下。破鄧說、敗伍逢、擊殺蔡賜,其勢洶洶,直逼陳縣而來。當時,陳勝發往各地的部隊多已自立。東南的召平所部,遠在廣陵,救援不及; 西面的陳留軍已被秦軍切斷于宛地一帶; 臨近陳縣的只有一支張賀的軍隊,形勢十分危急。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一月,秦軍擊敗張賀軍,兵抵陳縣城。陳勝親自出城督戰,但寡不抵眾,數戰不力。十二月,陳勝見孤城難守,只好棄城東走汝陰(今安徽阜陽),想重新回到原來發動起義的地方。不料,行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莊賈(陳勝的駕車人)殺害。陳勝死后,被當地人們埋葬于碭(今安徽碭山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就這樣失敗了。
陳勝吳廣發動的這次農民大起義,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要求,符合了當時客觀形勢的發展,起義發動后僅六個月,革命風暴就席卷全國,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朝的反動統治,為爾后劉邦、項羽等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礎。這次起義,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第一頁。
注釋
① 以上事實及引文均見《史記·陳涉世家》。②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③ 秦時每鄉設有三老,掌管教化; 豪杰指地方有勢力的人。①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② 《史記·陳涉世家》。③ 《史記·陳涉世家》。④ 《史記·陳涉世家》。① 《史記·秦始皇本紀》。② 《史記·陳涉世家》。①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② 《資治通鑒》卷七,秦二世元年.①②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①② 《史記·陳涉世家》。① 《資治通鑒》卷七,秦二世元年。孔鮒,原魏國丞相子順之子,孔子八世孫。② 《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
上一篇:《陳玉成》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霍去病》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