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永恒主義教育
永恒主義是本世紀30年代產生的一種屬于新傳統派的教育理論,其代表人物為美國的赫欽斯(1899—1977)和艾德勒(1902— )。永恒主義激烈地反對曾盛極一時的進步主義教育,指責后者忽視學習絕對的知識和掌握永恒道德,把教育確立為沒有目標的飄忽不定的過程;指責它忽視理性的發展,僅把教育看作是一種生長、活動和個人經驗的滿足。永恒主義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在整個歷史時代中,人的本性都是永恒不變的,因而“不管處于什么文化和時代,每一種健全的教育方案都必須具有某些永恒不變的特點”。在永恒主義看來,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永恒的人性,教育的基礎是永恒不變的“實在”所構成的永恒知識和倫理原則。
以上述理論為基礎,永恒主義者突出地強調學生應多讀歷史、文學、歷史、古典科學等方面的“名著”,尤其是應多讀古代著作,因為它們的見解具有永恒不變的價值,蘊藏著人類的智慧精華,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能使學生更切實地認識世界的永恒性和從中尋找獨立思考的價值。永恒主義因之提出“回到古人、回到柏拉圖”的號召。
1929年到1952年,赫欽斯同艾德勒等人一道,編輯西方名著,共編出54卷,列舉了從荷馬到弗洛伊德等71位古今名人或派別的著作。第一冊為《賢哲嘉言》,說明該叢書的編排歷史、結構和目的,赫欽斯作序并撰寫了十章內容,最后為讀者擬定了一份十年的閱讀計劃表,具體指導讀者循序漸進地閱讀。第二卷、第三卷為《偉大的觀念》,是觀念的綜述,依英文字母順序列述古今最重要的觀念問題102個,逐個追述其歷史淵源、演變及內涵。第四卷為荷馬,以下依年代順序編排,到第五十四卷為弗洛伊德。赫欽斯等人的閱讀名著計劃1937年前后曾在美國的圣約翰學院推行過。
永恒主義還要求在中學和小學也給學生以古典文化的熏陶。在中學課程中,要求學習古典語言、邏輯學、修辭學以及數學等學科,為學習古典名著打好基礎。在小學課程中,除必須設置讀、寫、算等基本學科以作好基本訓練外,還必須讓學生熟記古典杰作中的某些段落,為將來系統地閱讀名著奠定始基。
永恒主義重視古典知識,輕視乃至反對職業教育,認為專業技術教育,使人們專精一科,除自己專業外別無所知,造成人們精神貧乏,缺乏人情味和相互間必要的理解。赫欽斯認為,學習名著課程,繼續傳統智慧,就可以解決現存的問題,他“深信西方必須重新掌握和強調傳統中偉大思想家作品中的智慧,以及其所討論的問題,以用來解決現代的問題”。
永恒主義的根本弊病就是其復古主義和保守主義。據有人分析,赫欽斯的名著叢書共五十四卷,18世紀以前所寫的占三分之二,19世紀前所寫的占四分之三,屬于20世紀的只有一本,現代的一本也沒有。這樣過于“厚古薄今”的編排,突出地反映了其思想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他企圖通過讓人們學習古典名著來解決現實問題,但其名著的內容與現代復雜多變的社會和文化無多少直接的聯系,他企圖通過復古主義這條途徑找到解決現實社會矛盾的鎖鑰,但這種倒轉歷史車輪的作法必定是行不通的。改造主義就批判永恒主義教育理論是“把時針往后撥”,是在“破壞民主”,認為如果真正全面實現永恒主義的主張,社會導致“貴族政治”的出現。
現代社會的問題必須用現代的方法去解決,企圖一切仰仗于古人的作法是不足取的。對古人的繼承應是批判的繼承,而不是全盤肯定的照搬和毫無分析的頂禮膜拜。
上一篇:保合煤礦瓦斯爆炸
下一篇:保持健康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