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諫致危: 吳諸葛恪總統軍政大事》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吳國立節中郎將陸抗駐扎在柴桑,到建業治病。病好將還之時,孫權流著淚與他告別,對他說:“我以前聽信讒言,對你父親的凜然大義有所虧負,因此也對不住你;我前后所問之事,一切都焚毀消滅,不要再讓人看到了。”
這時,孫權已經明白太子孫和是無罪的。十一月,孫權祭祀南郊,回來后得了中風病,想要召孫和回來,但全公主以及侍中孫峻、中書令孫弘等堅持爭辯說不能讓孫和回來,于是就不召了。
孫權因為太子孫亮年幼,商議找個可以托付國事之人,孫峻推薦大將軍諸葛恪,認為他可承擔大事。孫權嫌諸葛恪剛愎自用,孫峻說:“當今朝廷大臣之才,沒有能趕得上諸葛恪的。”于是就召諸葛恪到武昌來。諸葛恪臨行之時,上大將軍呂岱告誡他說:“現在世上正是多難之時,望你每件事必先想十次再做。”諸葛恪說:“從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說:‘只要想兩次就可以了’。而您卻讓我想十次,這明明是認為我才能低劣!”呂岱無言以對,當時人都認為他失言。
諸葛恪到達建業,在臥室內謁見孫權,在床下接受詔命,以大將軍的身份兼任太子太傅,孫弘兼少傅;詔命有司各種事務一切聽命于諸葛恪,只有生殺大事,事后要報告。并為他制定了群官和各部門拜見的禮儀,各有不同的規格。又任命會稽守北海郡人滕胤為太常。滕胤是孫權的女婿。
受托管天下大事,是最重的擔子;以大臣的身份行使君主的權威,是最難的事情;身兼任二職而日理萬機,能夠勝任者是很少的。呂岱是國家的元老,經過深思遠慮,才以十思告誡之,但被認為說自己低能而受到拒絕,這就是諸葛恪的疏漏,不具備機敏靈慧之處。如果順著十思的意思行事,廣泛地征詢了解當時社會的事務,比迅雷還快地采納善言,比刮風還急地聽取諫議,怎能喪身殿堂,死于兇惡小人的刀下?世人注重他突出的辯才,欣賞他倉猝之間的應對,而恥笑呂岱的無言以對為淺陋,卻不考慮安危、不思慮始終。這是只喜歡春天草木的繁花似錦,而忘記秋天果實的甘甜爽口。從前魏人伐蜀,蜀人去抵御,精兵整肅待命出發,而費祎卻正在與來敏下棋,毫無厭倦之意。來敏認為他必能打敗敵人,這是說他內心已確定高明的戰略,而外表毫無憂色。何況長寧認為君子面臨大事就恐懼謹慎,善于謀略才能成功。蜀是個小國,而且面臨大敵,其所謀劃的只應是堅守或交戰,怎能過多地自負自傲,而安然對敵毫無憂患之意呢?這就是費祎的性情寬厚簡忽,不提防細微之處,所以終究被投降之人郭循所害。這難道不是兇兆見于彼而災禍成于此嗎?以前聽說長寧鑒別文偉,而今目睹諸葛恪拒絕呂岱,二事大體相同,都足以成為后世的借鑒。
上一篇:《拒諫乏術:曹丕伐吳,無功而還》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據情察實:隱蕃在吳謀叛》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