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虎”和“饑鷹”
公元439年,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統(tǒng)一了北方。在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實行均田制和漢化政策,社會經濟出現(xiàn)上升現(xiàn)象。但在封建的剝削制度下,北魏統(tǒng)治階級憑恃日益增長的財富,生活日趨豪華,奢縱成性,對人民苛斂更甚。
咸陽王元禧,貪淫財色,姬妾數(shù)十,意尚不已,昧求貨賄,奴婢千數(shù),田業(yè)鹽鐵,偏于遠近;高陽王元雍有僮仆六千,妓女五百,一頓飯要花費數(shù)萬錢;河間王元琛夸耀豪富,派人到波斯國購得名馬,用銀做馬槽,用金做馬的環(huán)鎖;中央和地方官吏竟相貪污納賄,搜刮無度,其中最貪暴的被稱為“餓虎”,“饑鷹”。甚至公開賣官,如元暉為吏部尚書,納貨用官,皆有定價:大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當時規(guī)定調絹每匹長四丈,而相州刺吏奚康生向人民征收時卻要每匹長七、八丈;許多官吏在征收租賦時都用大斗、長尺、重秤,加重剝削;許多官吏還利用職權經營商業(yè),放高利貸,以牟取暴利,如宦官劉騰“歲入利息以巨萬計”。又由于北魏不斷發(fā)兵進攻南朝和戍守北邊,兵役、徭役非常煩重,被征服役的人民深受凍、餓、疾病的痛苦,十之七八慘死在外地。
北魏的統(tǒng)治者為了麻痹人民,都提倡佛教,大建佛寺,耗費了無數(shù)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如魏孝明帝元翊時,胡太后在洛陽城內建永寧寺,有九級塔一座,上有金鐸120個,金釘5400枚;又在伊闕(洛陽南)建石窟寺,雕刻佛像,歷時二十四年,征用了八十多萬民工。此后佛寺的修建越來越多,加在農民身上的賦稅和徭役也越來越重,到了公元520年以后,北魏的佛寺共達三萬余所,僧尼多至二百萬人。寺院的僧官和少數(shù)高級僧侶,“侵奪細民,廣占田宅,掌握著寺院的財產,同時,又勾結官府,規(guī)定有能歲輸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祗戶,又諸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酒,歲兼營田輸粟。僧祗戶等于寺院的依附農民,佛圖戶等于寺院的奴隸,他們所受的剝削非常殘酷。寺院里的下層僧眾,也受高級僧侶的奴役,過著痛苦的生活。寺院地主還大放高利貸,以剝削貧苦農民。所以,寺院中也存在著尖銳的階級矛盾。
由于北魏統(tǒng)治階級的貪暴腐敗,社會矛盾激化,政府內部連續(xù)發(fā)生變亂,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北魏的統(tǒng)治動搖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以后又為北齊、北周所取代。
北魏的腐敗導致國勢的衰落,從總體看是由封建剝削制度所決定的,但它的奢縱和苛斂造成的惡果,也為后世留下特定的教訓:即使處于社會經濟上升階段的統(tǒng)治集團,如果政治黑暗腐敗,暴虐奢侈,也會使國勢由盛變衰。
上一篇:“風水論”
下一篇:“馬振撫公社中學事件”